服药可能导致月经推迟,常见影响因素有激素类药物、精神类药物、抗生素、紧急避孕药等。月经周期改变通常与药物成分干扰内分泌、精神压力变化、病原体感染、激素水平波动有关。
黄体酮、地屈孕酮等孕激素类药物可能直接改变子宫内膜周期,需遵医嘱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避免长期使用。
氟西汀、帕罗西汀等抗抑郁药通过影响下丘脑功能干扰月经,建议配合心理疏导,必要时采用中药调理。
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等广谱抗生素可能引发阴道菌群失调,导致暂时性月经紊乱,需补充益生菌恢复微生态平衡。
左炔诺孕酮等紧急避孕药含大剂量激素,可能造成后续2-3个月经周期异常,一年内使用不宜超过3次。
建议记录服药与月经周期变化,若持续3个月异常需妇科就诊排查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避免自行服用调经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