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的大便可能出现稀水样、脂肪泻或血便,主要与肠道机会性感染、吸收不良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性肠炎、卡波西肉瘤侵犯肠道有关。
艾滋病病毒破坏免疫系统后易继发隐孢子虫、微孢子虫感染,导致慢性水样腹泻,可遵医嘱使用硝唑尼特、阿奇霉素、巴龙霉素等抗原虫药物。
HIV直接损伤小肠绒毛或合并鸟型分枝杆菌感染,引发脂肪泻伴恶臭,需补充胰酶制剂如胰酶肠溶胶囊,并采用中链甘油三酯饮食。
免疫缺陷状态下巨细胞病毒激活可导致结肠溃疡出血,典型表现为黏液血便,需静脉注射更昔洛韦、膦甲酸钠等抗病毒药物。
肠道卡波西肉瘤病灶破裂会引起柏油样黑便,需进行化疗或局部放疗,常用药物包括脂质体阿霉素、紫杉醇等。
艾滋病患者出现大便异常应及时进行粪便常规、病原体检测及肠镜检查,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并避免生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