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睾丸大小不一致可能由生理性鞘膜积液、隐睾、睾丸扭转或肿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观察随访、药物治疗或手术等方式干预。
新生儿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导致液体积聚,表现为单侧阴囊无痛性肿大。多数在1岁前自行吸收,家长需定期测量睾丸大小并记录变化,避免挤压阴囊。
睾丸未下降至阴囊可能伴随腹股沟区肿块,可能与激素不足或解剖异常有关。家长需在3月龄前就医评估,可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或睾丸固定术治疗。
突发阴囊红肿伴拒按、呕吐需紧急处理,发病6小时内手术复位可保留睾丸功能。家长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延误可能导致睾丸坏死。
婴幼儿畸胎瘤或卵黄囊瘤可能导致睾丸质地改变,需通过超声和肿瘤标志物检查确诊。治疗以保留器官手术为主,术后需定期监测甲胎蛋白水平。
建议家长每日洗澡时检查婴儿睾丸形态,记录两侧大小差异变化,避免使用过热洗澡水,发现阴囊发硬或颜色改变应及时至小儿泌尿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