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皮肤、黏膜和巩膜因胆红素沉积呈现黄色的症状,常见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肝炎、胆管梗阻、溶血性贫血等疾病,按严重程度从轻度代谢异常到终末期肝病均可出现。
约60%足月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与肝脏代谢功能不成熟有关,通常出生后2-3天出现,1-2周消退,建议家长加强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严重时需光疗。
肝炎或肝硬化导致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表现为皮肤黄染伴食欲减退,可能与病毒性肝炎、酒精肝等因素有关,需保肝治疗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等。
胆管结石或肿瘤阻塞胆汁排泄,出现陶土色粪便和皮肤瘙痒,超声检查可发现胆管扩张,需手术解除梗阻或放置胆管支架。
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见于蚕豆病、输血反应等,伴随贫血和酱油色尿,需输血或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溶血。
出现黄疸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摄入高脂食物加重肝脏负担,哺乳期母亲需暂停进食可能诱发溶血的食物如蚕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