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可能由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炎症、药物反应、肿瘤性疾病等原因引起,体温波动在37.3-38℃之间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病毒或细菌感染最常见,如上呼吸道感染可能伴随咽痛咳嗽,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片、连花清瘟胶囊等药物控制症状。
风湿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导致长期低热,通常伴关节痛皮疹,需使用甲氨蝶呤片、泼尼松片、羟氯喹片等免疫调节剂治疗。
抗生素或抗癫痫药可能引起药物热,通常在用药后7-10天出现,停药后体温可恢复正常,必要时可更换为头孢克肟分散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替代药物。
淋巴瘤或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可表现为周期性低热,常伴夜间盗汗体重下降,需通过病理检查确诊,治疗包括化疗药物环磷酰胺注射液、阿糖胞苷注射液等。
建议每日监测体温变化,保持充足水分摄入,若低烧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