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发病机制主要有肠道分泌异常、渗透压失衡、肠道运动功能紊乱、炎症或感染等因素引起。
肠道上皮细胞氯离子过度分泌导致水分被动丢失,可能与霍乱弧菌毒素刺激、血管活性肠肽分泌增多有关,表现为水样便,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洛哌丁胺、消旋卡多曲等药物。
肠腔内未吸收溶质增多导致渗透性腹泻,常见于乳糖酶缺乏或滥用泻剂,伴随腹胀和酸臭便,需停用相关药物并补充乳糖酶制剂,可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乳糖酶胶囊、口服补液盐。
肠蠕动亢进缩短内容物通过时间,多与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出现腹痛伴急迫感,建议使用匹维溴铵、曲美布汀、复方谷氨酰胺等调节动力药物。
病原体侵袭或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肠黏膜屏障,如细菌性痢疾或溃疡性结肠炎,典型表现为黏液脓血便,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用诺氟沙星、美沙拉嗪、甲硝唑等治疗。
腹泻期间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高脂高纤维饮食,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发热、血便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