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可通过增加哺乳频率、日光照射、暂停母乳喂养、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母乳性黄疸通常由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新生儿肝脏代谢能力不足、肠肝循环增加、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通过每日哺乳8-12次促进胆红素排泄,减少肠肝循环,无需特殊药物干预,注意观察婴儿精神状态与体重增长。
每天10-15分钟间接日光暴露有助于胆红素分解,避免阳光直射眼睛,家长需在旁监护防止受凉或晒伤。
血清胆红素超过15mg/dl时可暂停母乳2-3天,改用配方奶喂养,期间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家长需按时挤奶维持泌乳。
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苯巴比妥片、茵栀黄口服液、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需警惕嗜睡、腹泻等不良反应。
保持婴儿充足睡眠,哺乳期母亲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若黄疸持续2周未退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