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血小板范围一般为100-300×10⁹/L,血小板计数异常可能由生理性波动、感染、血液疾病、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
剧烈运动、月经期或妊娠期可能出现血小板暂时性升高或降低,通常无须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
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常伴随发热、乏力等症状。需针对原发感染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阿昔洛韦、头孢曲松等药物。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会引起血小板异常,可能伴随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需进行骨髓穿刺确诊,治疗药物包括羟基脲、环孢素等。
肝素、化疗药物等可能抑制血小板生成,表现为皮肤瘀斑或鼻出血。需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
日常需避免外伤,定期监测血常规,出现不明原因出血或血栓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