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灌肠治疗适用于痔疮、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盆腔炎等疾病,按病情由轻到重排序。
湿热下注型痔疮可采用清热解毒类灌肠方剂,常用药物包括黄柏、地榆、槐角等煎液保留灌肠,配合针灸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活动期以白头翁汤加减灌肠缓解里急后重,缓解期用参苓白术散温补脾肾。需配合口服美沙拉嗪等西药控制炎症。
肝郁脾虚型适用柴胡疏肝散灌肠调节肠道功能,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白芍,需配合情志调理与饮食管理。
湿热瘀结型用红藤汤保留灌肠,药物通过直肠静脉丛直达盆腔,与抗生素联用可增强疗效,孕妇禁用该疗法。
治疗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灌肠液温度需保持在38-40℃,疗程结束后需复查评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