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可能遗留肠易激综合征、营养吸收障碍、肠道狭窄、肛周病变等后遗症,严重程度与病程及治疗规范性相关。
肠道黏膜长期炎症导致神经敏感性增高,表现为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可通过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配合低FODMAP饮食改善症状。
肠绒毛损伤影响铁、维生素B12等吸收,可能引发贫血或消瘦,需定期监测血清营养指标,必要时补充蛋白粉或复合维生素制剂如多维元素片。
反复溃疡愈合形成瘢痕组织,严重时导致肠梗阻,腹部CT可明确狭窄部位,轻度者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粪便,重度需手术切除狭窄段。
长期腹泻易诱发肛裂或痔疮,表现为排便疼痛和出血,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缓解局部症状,同时保持会阴清洁干燥。
慢性肠炎患者应长期随访胃肠镜,日常选择低渣高蛋白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度运动增强肠道蠕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