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出血可能由激素水平波动、子宫复旧不全、子宫内膜炎症、宫颈病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哺乳方式、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
哺乳期泌乳素升高抑制雌激素分泌,可能导致子宫内膜脱落出血。建议增加哺乳频率刺激泌乳素分泌,无须特殊治疗,通常2-3个月经周期后自行恢复规律。
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导致蜕膜残留,常伴有下腹坠痛。可通过益母草颗粒、产妇安合剂等促进宫缩,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改善子宫血液循环。
产褥感染或操作不当导致,表现为发热伴血性分泌物。需使用头孢克肟、甲硝唑等抗生素,配合红外线照射消除炎症,治疗期间应暂停哺乳。
既往存在的宫颈息肉或糜烂受激素影响加重,接触性出血明显。需阴道镜检查后行息肉摘除术,或使用保妇康栓等药物保守治疗。
哺乳期出现持续出血或伴随发热腹痛时,应及时就诊妇科检查,日常保持会阴清洁,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