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提前是否正常需结合周期规律性判断,偶发提前可能与压力、作息紊乱等生理因素有关,频繁提前需警惕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病理因素。
短期压力、过度节食或时差变化可能导致激素暂时性紊乱,表现为月经提前3-7天,通常无须特殊治疗,调整作息后1-2个周期可恢复。
黄体期缩短会使月经周期少于21天,可能伴随经量减少,可通过地屈孕酮、黄体酮胶囊等药物补充治疗,需监测基础体温确认病因。
40岁前出现月经频发提前伴潮热盗汗,可能与卵泡储备下降有关,需检查抗缪勒管激素,必要时采用雌孕激素替代疗法改善症状。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占位病变可能干扰内膜脱落周期,表现为不规则出血,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后行宫腔镜或药物治疗。
记录至少3个月经周期变化,避免过度劳累,若提前超过7天或伴随严重不适,建议妇科内分泌检查排除病理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