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引起头晕,症状通常表现为耳闷胀感、听力下降、耳鸣及平衡障碍,头晕多由中耳积液导致压力变化或前庭功能受影响引起。
中耳积液增加鼓室内压力,刺激内耳前庭结构,可能引发轻度头晕或失衡感,可通过鼓膜穿刺或置管引流缓解。
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中耳负压,影响内耳淋巴液循环,出现头晕症状,鼻腔减充血剂如盐酸赛洛唑啉可改善通气。
继发细菌感染时炎性介质可能通过圆窗膜影响内耳,表现为眩晕伴耳痛,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治疗。
少数患者合并前庭神经炎时出现旋转性眩晕,需联合甲钴胺营养神经,严重时短期使用地塞米松控制炎症。
建议避免用力擤鼻及高空压力变化,头晕持续或加重需耳鼻喉科评估前庭功能,急性期可尝试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