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骨性骨质破坏常见于骨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骨巨细胞瘤、骨肉瘤等肿瘤性疾病,早期表现为局部疼痛,进展期可能出现病理性骨折,终末期可伴随全身消耗症状。
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转移导致,X线可见虫蚀样骨质缺损,需针对原发肿瘤进行放化疗,可使用唑来膦酸抑制骨破坏。
浆细胞恶性增殖引发溶骨病变,常伴贫血和高钙血症,需采用硼替佐米等靶向药物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
好发于长骨干骺端的交界性肿瘤,刮除术后易复发,需联合地诺单抗等RANKL抑制剂进行辅助治疗。
青少年高恶性度原发骨肿瘤,典型表现为Codman三角和日光放射状骨膜反应,术前需进行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手术。
确诊需结合X线、CT、MRI及病理活检,日常需避免患肢负重,保证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定期监测血钙和碱性磷酸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