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由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现象,常见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肝炎、胆道梗阻、溶血性疾病等,按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度代谢异常、肝胆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遗传性胆红素代谢障碍。
胆红素是血红蛋白分解产物,经肝脏处理后随胆汁排出。当生成过多、肝细胞处理能力下降或排泄受阻时,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黄疸。
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会损伤肝细胞功能,导致结合胆红素无法正常排泄。患者常伴乏力、食欲减退,需保肝治疗并使用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等药物。
胆结石、肿瘤等阻塞胆管时,胆汁淤积引发梗阻性黄疸。表现为陶土色粪便和皮肤瘙痒,需手术解除梗阻或使用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物。
红细胞大量破坏时,未结合胆红素生成超过肝脏处理能力。常见于新生儿ABO溶血、蚕豆病,需光疗或输注白蛋白结合游离胆红素。
出现黄疸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有助于肝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