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部位皮肤发黑可能由皮下淤血、局部缺血、感染、药物反应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冷热敷处理、抗感染治疗、改善循环、药物调整等方式缓解。
骨折时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渗入皮下组织形成淤血,初期呈青紫色,随时间推移逐渐变为黑褐色。早期可冰敷减少出血,48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淤血通常2-3周逐渐消退。
严重骨折或固定过紧可能压迫血管影响血供,导致局部皮肤缺血性发黑。需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配合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丹参酮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等。
开放性骨折易继发细菌感染,表现为皮肤发黑伴脓液、发热。需清创引流并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严重感染需手术清除坏死组织。
部分活血化瘀中药如三七片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色素沉着,碘伏等消毒剂接触皮肤也会产生暂时性染色。停药或改用其他消毒方式后颜色可逐渐恢复正常。
骨折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定期观察皮肤颜色变化,出现持续发黑伴疼痛加剧应及时复查,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二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