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感染途径主要有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血源性感染。
龋齿、牙周炎等牙齿疾病未及时治疗,细菌通过牙髓或根尖周组织扩散至颌骨及周围软组织,可能引发颌骨骨髓炎或间隙感染。需进行根管治疗或拔牙,配合头孢克洛、甲硝唑、阿莫西林等药物控制感染。
唾液腺导管阻塞或炎症导致细菌繁殖,常见于腮腺炎或颌下腺炎,表现为腺体肿胀压痛。治疗需保持口腔清洁,使用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严重时需手术引流。
口腔黏膜破损、颌骨骨折或手术创口被细菌侵入,可能发展为蜂窝织炎或脓肿。需清创缝合,联合应用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替硝唑等药物预防感染扩散。
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颌面部,多继发于扁桃体炎或中耳炎。需针对原发病治疗,选用广谱抗生素如阿奇霉素、莫西沙星、奥硝唑等。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检查牙齿,外伤后及时消毒处理可降低感染风险,出现局部红肿热痛需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