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需要与猩红热、麻疹、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疾病区分开。
猩红热与川崎病均可出现发热和皮疹,但猩红热有典型杨梅舌和帕氏线,链球菌感染证据明确,青霉素治疗有效,而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风险高,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麻疹有特征性柯氏斑和自上而下的皮疹顺序,呼吸道症状明显,而川崎病常见结膜充血、草莓舌和指端脱皮,无病毒学证据,需关注冠状动脉超声改变。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表现为持续性关节肿痛,发热呈弛张热型,类风湿因子可能阳性,而川崎病为急性自限性血管炎,发热持续且对抗生素无效,需监测心脏并发症。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起病急骤,多伴低血压和多器官衰竭,细菌毒素检测阳性,而川崎病病程相对缓慢,以黏膜改变和肢端变化为主,需通过心脏彩超排除冠脉扩张。
确诊川崎病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重点排查冠状动脉病变,建议在发热持续期间及时进行儿科心血管专科评估,必要时完善超声心动图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