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阴虚和脾阳虚是中医脾虚证的不同证型,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症状及治疗原则。脾阴虚主要表现为口干咽燥、大便干结等虚热症状,脾阳虚则以畏寒肢冷、大便溏泄等虚寒症状为主。
脾阴虚多因久病耗伤阴液或过食辛辣导致阴液不足;脾阳虚常由饮食生冷、久居寒湿或年老体弱引起阳气虚衰。
脾阴虚常见舌红少苔、五心烦热、饥不欲食;脾阳虚典型表现为舌淡胖有齿痕、脘腹冷痛、完谷不化。
脾阴虚多见细数脉,反映阴亏内热;脾阳虚典型为沉迟无力脉,提示阳气不振。
脾阴虚需滋阴健脾,可用沙参麦冬汤;脾阳虚应温中健脾,适用理中汤。具体用药需经中医师辨证施治。
日常需避免对应致病因素,脾阴虚者减少辛辣燥热食物,脾阳虚者忌食生冷,两者均需规律饮食并配合适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