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痛性肌痉挛(抽筋)

痛性肌痉挛

痛性肌痉挛概述

不自主运动或称异常运动,为随意肌的某一部分、一块肌肉或某些肌群出现不自主收缩。是指患者意识清楚而不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动作。临床上常见的有肌束颤动、肌纤维颤搐、痉挛、抽搐、肌阵挛、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和扭转痉挛等。大脑皮质运动区及其下行纤维、基底节、脑干、小脑、脊髓、周围神经以及肌肉各部的病变均可引起不自主运动... [详情]
  • 发病部位在哪里?肌肉
  • 应该挂什么科?神经内科、普通内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肌肉挛缩、抽搐、肌痉挛现象、震颤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血常规、骨关节及肌肉MRI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中老年人多见

相关问答

更多

党保平

Q: 痛性肌痉挛西医治疗方法

A:

痛性肌痉挛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有口服药物、局部注射、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痛性肌痉挛通常由电解质紊乱、肌肉劳损、神经系统病变或药物副作用引起。

1、口服药物:

可使用盐酸乙哌立松、地西泮或卡马西平等肌肉松弛剂或抗惊厥药物,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常见副作用包括嗜睡和头晕。

2、局部注射:

针对局部肌肉痉挛可采用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通过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传导缓解症状,效果可持续数月,需重复进行。

3、物理治疗:

热敷、电刺激和牵引等物理疗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放松痉挛肌肉,适合轻度反复发作患者。

4、手术治疗:

对于顽固性痉挛或神经压迫病例,可考虑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或肌腱延长术等外科干预。

日常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发作时可尝试缓慢拉伸痉挛肌肉,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评估。

党保平

Q: 痛性肌痉挛是什么病

A:

痛性肌痉挛属于肌肉异常收缩性疾病,常见于运动后脱水、电解质紊乱,也可由周围神经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引发。

1、运动后脱水

剧烈运动导致体液大量流失,未及时补充水分可能引发肌肉痉挛。建议运动前后补充含电解质饮品,局部热敷缓解症状。

2、电解质紊乱

低钙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失衡会干扰神经肌肉传导。可通过检测血清电解质水平,针对性补充葡萄糖酸钙、门冬氨酸钾镁等调节。

3、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能伴随感觉异常和肌肉痉挛,需控制血糖并配合甲钴胺、硫辛酸等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4、腰椎间盘突出

神经根受压可导致下肢放射性疼痛伴肌肉痉挛,MRI检查确诊后可选择塞来昔布缓解疼痛,严重者需椎间孔镜手术减压。

日常需注意运动前热身,避免寒冷刺激,中老年患者建议定期检测骨密度和维生素D状态。

邵自强

Q: 痛性肌痉挛可以吃巴氯芬吗

A:

痛性肌痉挛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巴氯芬。巴氯芬是中枢性肌肉松弛剂,适用于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引起的肌痉挛,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用药。

1、药物作用

巴氯芬通过抑制脊髓神经传递缓解肌痉挛,对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痉挛效果显著。

2、适应症

主要用于脑脊髓损伤、脑瘫、多发性硬化等疾病伴随的肌张力增高和痛性痉挛。

3、注意事项

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突然停药可能引发反跳性痉挛,需逐步减量。

4、替代药物

替扎尼定、丹曲林钠等也可用于肌痉挛治疗,具体选择需结合病因评估。

用药期间需监测肌张力变化,避免驾驶或操作机械,同时配合物理治疗改善症状。

孙淑建

Q: 痛性肌痉挛治疗方法

A:

痛性肌痉挛可通过热敷按摩、补充电解质、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等方式治疗。痛性肌痉挛通常由肌肉疲劳、电解质紊乱、神经系统病变、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1、热敷按摩:

局部热敷配合轻柔按摩可缓解肌肉痉挛,适合运动后或受凉引起的轻度症状,无须医疗干预。

2、补充电解质:

缺钾、缺镁等电解质失衡易诱发痉挛,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进食香蕉、深绿色蔬菜等补充。

3、药物治疗:

严重痉挛可遵医嘱使用盐酸乙哌立松、巴氯芬、地西泮等肌松药物,需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可能。

4、神经阻滞:

顽固性痉挛可能需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或神经根阻滞治疗,适用于脑血管病后遗症等器质性疾病。

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冲凉,中老年人群建议定期检测血电解质水平,反复发作需排查椎间盘突出等病因。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