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寒冷性荨麻疹可能由遗传因素、皮肤屏障受损、冷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组胺药物、保暖防护、免疫调节、对症治疗等方式缓解。
1、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表现为接触冷刺激后皮肤血管扩张反应异常。建议避免突然暴露于冷环境,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2、皮肤屏障受损:
长期干燥或过度清洁导致皮肤保护功能下降,遇冷后肥大细胞易脱颗粒释放组胺。需加强保湿护理,使用凡士林等封闭性保湿剂,急性发作时可用炉甘石洗剂外涂。
3、冷球蛋白血症:
可能与病毒感染或血液系统疾病有关,表现为遇冷后血浆冷球蛋白沉积引发炎症。常伴随关节痛、紫癜等症状,需检测冷球蛋白水平,严重者需使用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
4、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易合并寒冷性荨麻疹,与自身抗体攻击皮肤血管有关。多伴有低热、蝶形红斑等症状,需治疗原发病,可短期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控制发作。
日常需避免冷饮、冷空气直接刺激,洗澡水温保持适宜,外出时做好面部和四肢保暖,发作期间记录诱因有助于医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