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小儿咳嗽(小儿咳)

小儿咳嗽

小儿咳嗽概述

小儿咳嗽是一种防御性反射运动,可以阻止异物吸入,防止支气管分泌物的积聚,清除分泌物避免呼吸道继发感染。任何病因引起呼吸道急、慢性炎症均可引起咳嗽。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急性咳嗽是指病程小于2周,多见于上呼吸道或者下呼吸道感染引起以及哮喘急性发作,亚急性咳嗽是指病程大于2周而小于4周,除呼吸道感染... [详情]
  • 发病部位在哪里?肺及肺系
  • 应该挂什么科?小儿呼吸科、中医儿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小儿上火、咳嗽、发热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血常规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婴幼儿多发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王雪梅

Q: 小儿咳嗽干咳是什么原因

A:

小儿干咳可能由环境干燥、过敏反应、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湿度、避免过敏原、抗感染等方式缓解。

1、环境干燥

空气湿度过低刺激呼吸道黏膜,表现为干痒咳嗽。建议家长使用加湿器维持湿度,多饮温水,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空调环境。

2、过敏反应

尘螨、花粉等过敏原引发气道高反应性,常伴鼻痒或皮疹。家长需清除过敏源,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糖浆、西替利嗪滴剂或孟鲁司特钠颗粒。

3、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侵袭鼻咽部导致炎症,多伴随发热或流涕。可能与腺病毒、流感病毒有关,可选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利巴韦林喷雾剂或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4、支气管炎

病原体下行感染引发支气管痉挛,常见犬吠样咳嗽。多与肺炎支原体或呼吸道合胞病毒相关,需配合医生使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氨溴特罗口服溶液或布地奈德雾化液。

保持室内通风清洁,避免接触二手烟,咳嗽持续超过一周或出现呼吸困难需及时儿科就诊。

王雪梅

Q: 小儿咳嗽做雾化用什么药

A:

小儿咳嗽雾化治疗常用药物有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等,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1、布地奈德

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为糖皮质激素,适用于过敏性咳嗽或哮喘,可减轻气道炎症反应,使用后可能出现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

2、特布他林

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属于β2受体激动剂,能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喘息症状,常见副作用包括心悸和手抖。

3、异丙托溴铵

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为抗胆碱能药物,主要用于痰液黏稠或慢性气道疾病,可能引起口干和排尿困难等反应。

4、乙酰半胱氨酸

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可分解黏痰,适用于痰液阻塞性咳嗽,雾化时可能出现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

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雾化后反应,避免药物接触眼睛,使用面罩雾化器时确保贴合面部,治疗期间保持环境湿度适宜。

王雪梅

Q: 小儿咳嗽痰多怎么治疗

A:

小儿咳嗽痰多可通过保持空气湿润、拍背排痰、药物治疗、雾化吸入等方式缓解,通常由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冷空气刺激、胃食管反流等原因引起。

1、保持空气湿润

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增加环境湿度,有助于稀释痰液。家长需每日开窗通风,避免干燥空气刺激呼吸道。

2、拍背排痰

家长需将孩子侧卧,手掌空心由下向上轻拍背部,帮助松动痰液。餐前或餐后1小时进行,每日重复多次。

3、药物治疗

细菌感染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洛等抗生素;痰液黏稠可用氨溴索口服液、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等祛痰药;过敏因素需配合氯雷他定糖浆。

4、雾化吸入

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异丙托溴铵溶液等药物雾化,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家长需确保孩子配合吸入治疗。

适当增加温水摄入,避免食用甜腻食物刺激痰液分泌,若症状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发热、呼吸急促需就医。

王雪梅

Q: 治疗小儿咳嗽的食疗偏方

A:

小儿咳嗽可通过蜂蜜水、梨汁、白萝卜汤、百合粥等食物缓解,也可遵医嘱使用氨溴索口服液、小儿止咳糖浆、右美沙芬颗粒等药物。建议家长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并调整饮食。

一、食物

蜂蜜水有助于润喉止咳,适合1岁以上儿童,温水冲泡饮用避免刺激咽喉。

二、食物

梨汁含丰富水分和维生素C,蒸煮后饮用可缓解干咳,注意去除果核避免呛咳。

三、食物

白萝卜汤具有化痰作用,搭配少量冰糖炖煮,适合痰多型咳嗽患儿少量多次饮用。

四、食物

百合粥能滋阴润肺,将鲜百合与粳米同煮至软烂,适合夜间咳嗽加重的患儿食用。

五、药物

氨溴索口服液适用于痰液黏稠难咳的情况,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并在医生监督下使用。

六、药物

小儿止咳糖浆含多种中药成分,对风热咳嗽有效,服用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七、药物

右美沙芬颗粒为中枢性镇咳药,仅适用于无痰干咳,2岁以下幼儿须遵医嘱慎用。

家长需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患儿接触冷空气及过敏原,若咳嗽持续超过1周或伴有发热应及时就诊。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