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09次播放 时长02:04
57081次播放 时长02:06
105284次播放 时长01:51
54792次播放 时长01:54
59560次播放 时长02:15
58158次播放 时长02:15
53324次播放 时长01:54
60975次播放 时长02:11
郝春生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泌尿外科
51622阅读
郝春生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泌尿外科
62204阅读
Q: 胎儿肾积水的原因是什么
A:
胎儿肾积水可能由遗传因素、生理性尿路扩张、输尿管狭窄、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产前超声监测、出生后复查及必要时手术干预等方式处理。 部分胎儿肾积水与多囊肾等遗传性疾病相关,建议家长完善基因检测,出生后需定期复查泌尿系统超声,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妊娠中晚期胎儿输尿管因激素影响暂时性扩张属正常现象,家长无须过度干预,出生后1-3个月复查超声多数可自行缓解。 可能与输尿管瓣膜或异位血管压迫有关,表现为单侧肾盂分离超过10毫米,出生后需通过逆行尿路造影确诊,严重时需行输尿管再植术。 因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发育异常导致尿液反流,常合并反复尿路感染,确诊后需长期服用呋喃妥因等抗生素,重度反流需注射填充剂或抗反流手术。 孕期发现肾积水应每4周复查超声,出生后喂养保持适量水分摄入,避免憋尿等行为,定期随访至学龄前。1、遗传因素
2、生理性扩张
3、输尿管狭窄
4、膀胱反流
Q: 宝宝肾积水的危害大不大
A:
宝宝肾积水多数情况下危害较小,但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损伤。危害程度主要与积水原因、积水程度、是否合并感染以及治疗时机等因素有关。 生理性肾盂分离多由胎儿期发育暂时性异常引起,多数出生后自行缓解;病理性梗阻可能由输尿管狭窄、结石或神经源性膀胱等疾病导致,需针对性治疗。 轻度肾积水通常无须特殊处理,定期超声监测即可;中重度积水可能压迫肾实质,导致肾皮质变薄,需及时进行引流或手术干预。 单纯肾积水较少引发症状,但合并尿路感染时可能出现发热、排尿哭闹,需使用头孢克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治疗。 出生后3-6个月是观察窗口期,若积水持续进展或肾功能异常,需考虑输尿管再植术、肾盂成形术等手术治疗。 家长需定期带宝宝复查泌尿系超声,观察排尿情况,避免憋尿,出现尿液浑浊或发热时应立即就医。1、积水原因
2、积水程度
3、合并感染
4、治疗时机
A:
肾结核对侧肾积水早期症状可能包括腰部隐痛、排尿不适、低热乏力、尿液浑浊等表现。 单侧或双侧腰部持续性钝痛,活动后可能加重,与肾盂压力增高及输尿管梗阻有关。建议完善泌尿系超声检查,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疼痛。 表现为尿频尿急但尿量减少,夜间症状明显,因结核杆菌刺激膀胱黏膜导致。需进行尿结核杆菌培养,可选用吡嗪酰胺联合链霉素抗结核治疗。 午后潮热伴盗汗,体温多在37.5-38℃之间,属于结核中毒症状。需检测血沉和结核菌素试验,异烟肼联合利福平是常用治疗方案。 尿液可见絮状沉淀或脓尿,静置后分层,提示可能存在肾实质破坏。应进行尿常规和尿抗酸染色检查,必要时采用乙胺丁醇进行强化治疗。 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进行泌尿系CT和肾功能评估,治疗期间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每日饮水量维持在2000毫升以上。1、腰部隐痛
2、排尿不适
3、低热乏力
4、尿液浑浊
Q: 装了双j管肾积水会消失吗
A:
多数情况下放置双J管后肾积水会明显减轻或消失。双J管通过引流尿液解除梗阻,改善肾积水症状,效果受梗阻原因、肾功能状态、置管位置等因素影响。 结石或肿瘤等机械性梗阻置管后积水消退较快,输尿管狭窄等慢性梗阻需更长时间恢复。 早期肾功能正常者积水消退快,长期积水导致肾实质萎缩者恢复较慢。 双J管完全跨越梗阻段时引流效果最佳,若存在移位或堵塞可能影响积水消退。 合并尿路感染时需配合抗生素治疗,未控制感染可能延缓积水改善。 建议术后定期复查超声评估积水变化,保持每日饮水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双J管移位。1、梗阻原因
2、肾功能状态
3、置管位置
4、感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