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不孕症(不孕症)

不孕症

不孕症概述

不孕症是指有正常性生活,未采取避孕措施1~2年尚未受孕或未能生育者。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中末期,在25个国家的33个中心调查结果显示,发达国家约有5%~8%的夫妇受到不孕症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一些地区不孕症的患病率可高达30%,我国约为6%~15%。全世界的不孕患者人数约为8000万-1... [详情]
  • 发病部位在哪里?生殖
  • 应该挂什么科?内分泌代谢科、妇科、中医外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下腹痛 、白带异常、肾虚、营养不良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子宫内膜病检、输卵管通气试验、阴道分泌物检测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育龄期女性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何静

Q: 中医治疗不孕症

A:

中医治疗不孕症可采用辨证论治、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方法。不孕症可能与肾虚、肝郁、痰湿、血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月经不调、排卵障碍、输卵管阻塞等症状。

1、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体质和症状分型施治,如肾阳虚者温补肾阳,肝郁气滞者疏肝解郁,需由专业中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

2、中药调理:

常用方剂包括毓麟珠、五子衍宗丸、逍遥散等,可改善卵巢功能、调节内分泌,需连续服用3-6个月经周期。

3、针灸疗法:

选取关元、子宫、三阴交等穴位,通过刺激经络改善盆腔血液循环,每周治疗2-3次,3个月为1疗程。

4、推拿按摩:

腹部穴位按摩配合艾灸可温通经脉,适用于宫寒型不孕,需避开经期操作,建议由专业医师指导手法。

治疗期间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生冷饮食,每月监测基础体温和排卵情况,建议夫妻同治并配合西医检查明确病因。

牛玉敏

Q: 中药治疗不孕症的方法有哪些有哪些优势

A:

中药治疗不孕症的方法主要有补肾调经、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优势包括整体调理、副作用小、个体化治疗、改善生殖环境。

1、补肾调经

针对肾虚型不孕,常用药物如菟丝子、枸杞子、熟地黄,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改善卵泡发育,同时配合针灸关元、三阴交等穴位增强疗效。

2、疏肝解郁

肝气郁结型不孕多选用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药材,结合情志疏导缓解压力性排卵障碍,临床常配合逍遥散加减方剂使用。

3、活血化瘀

对于输卵管不通或子宫内膜异位症,丹参、红花、当归等活血药可改善盆腔微循环,配合中药灌肠或外敷增强局部药物浓度。

4、温经散寒

宫寒不孕者适用艾叶、肉桂、吴茱萸等温阳药材,通过改善子宫血流促进内膜生长,常配合艾灸神阙、气海等穴位协同治疗。

中药治疗需连续用药3个月经周期以上,期间建议监测基础体温配合B超卵泡监测,避免生冷饮食并保持适度运动以增强疗效。

陈武山

Q: 引起男性不孕症的原因有哪些

A:

男性不孕症可能由精索静脉曲张、生殖道感染、内分泌异常、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矫正、激素替代等方式干预。

1、精索静脉曲张

阴囊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睾丸温度升高,可能伴随坠胀感,可通过显微镜下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药物可选用迈之灵片、地奥司明片等改善循环。

2、生殖道感染

支原体或淋球菌感染可能引发附睾炎,表现为尿痛和脓性分泌物,需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配合热敷缓解症状。

3、内分泌异常

垂体瘤或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导致促性腺激素不足,伴随性欲减退,可用绒促性素注射液联合十一酸睾酮软胶囊进行激素替代治疗。

4、遗传因素

克氏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会直接损害生精功能,表现为无精症,可通过睾丸穿刺取精术结合辅助生殖技术解决生育问题。

建议避免长期接触高温环境,保证锌硒等微量元素摄入,定期进行精液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到生殖医学科就诊。

张龙

Q: 引起不孕症的原因

A:

不孕症可能由排卵障碍、输卵管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男性精液异常等原因引起,需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排卵障碍

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导致卵泡发育异常,表现为月经紊乱或闭经,可通过氯米芬、来曲唑等促排卵药物配合激素调节治疗。

2、输卵管病变

盆腔炎、宫腔手术史可能引发输卵管粘连或积水,常伴有下腹隐痛,需腹腔镜手术疏通或辅助生殖技术干预。

3、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内膜组织导致盆腔环境异常,典型症状为痛经加重和不规则出血,可选用戈舍瑞林等药物抑制病灶或手术切除。

4、精液异常

少弱精症可能与精索静脉曲张、生殖感染有关,表现为精液量少或活力低下,建议补充锌硒元素,严重者需试管婴儿技术辅助。

建议夫妻双方共同就诊检查,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吸烟酗酒,BMI超标者需控制体重,30岁以上未孕者建议尽早就医评估。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