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脑栓塞(脑栓塞)

脑栓塞

脑栓塞概述

脑栓塞是指因异常的固态、液态、气态物体(被称作栓子)沿血循环进入脑动脉系统,引起动脉管腔闭塞,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的坏死,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突然发生的局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该病占脑血管病的15-20%。最常见的栓子来源于心脏,约14-48%的风湿性心脏病病人发生脑栓塞;心肌梗塞、心内膜炎、心... [详情]
  • 发病部位在哪里?头部
  • 应该挂什么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偏盲、失读、失语、偏瘫、头晕、癫痫、血栓扩展、镜子征、轻瘫 、小手指征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脑血管造影、头部B超、头部MRI、头部CT、脑电图(EEG)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以40岁以下的青壮年多见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朱陵群

Q: 做CT能查出来脑栓塞吗

A:

脑栓塞可以通过CT检查发现,但早期可能漏诊,确诊需结合磁共振成像等检查。脑栓塞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有CT平扫、CT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1、CT平扫:

发病24小时内可能显示正常,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对出血性脑梗死有较高诊断价值。

2、CT血管造影:

可清晰显示脑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能发现主动脉弓至颅内动脉的栓塞病变,检查前需注射碘对比剂。

3、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在发病数分钟即可显示缺血病灶,对后循环梗死和小病灶检出率优于CT,但检查时间较长。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明确栓塞部位和程度,属于有创检查,通常在其他检查不能确诊时采用。

怀疑脑栓塞时应尽早就医,急性期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避免自行判断延误治疗时机。

梁红

Q: 怎么治脑栓塞

A:

脑栓塞可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取栓、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脑栓塞通常由心房颤动、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瓣膜病、血管炎等原因引起。

1、抗凝治疗

使用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药物抑制血栓形成,适用于心房颤动导致的脑栓塞,可能伴随心悸、胸闷等症状。

2、溶栓治疗

采用阿替普酶、尿激酶等药物溶解血栓,适用于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期患者,常见症状包括突发偏瘫、言语障碍。

3、手术取栓

通过机械取栓或支架置入清除血管内血栓,多用于大血管闭塞,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相关。

4、康复训练

针对后遗症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改善因脑组织缺血导致的运动障碍、吞咽困难等症状。

脑栓塞患者需控制血压血糖,低盐低脂饮食,遵医嘱定期复查凝血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廖张元

Q: 心源性脑栓塞抗凝治疗时机

A:

心源性脑栓塞抗凝治疗时机通常在发病后2-14天,具体时间需根据患者出血风险、栓塞面积及基础疾病等因素综合评估。

1、出血风险评估

早期抗凝需排除脑出血风险,通过头颅CT或MRI明确出血灶,若存在大面积梗死或出血转化倾向需延迟抗凝。

2、栓塞面积考量

小面积栓塞可在发病48小时后启动抗凝,大面积栓塞建议延迟至1-2周,期间可先用低分子肝素过渡。

3、基础疾病控制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需先稳定血压血糖,房颤患者应同时进行心律控制,再逐步启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

4、动态监测调整

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头颅影像及心功能,根据D-二聚体、INR值等指标调整药物剂量。

抗凝期间建议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血压及出血倾向,出现头痛、呕血等需立即就医。

杨庆玺

Q: 心源性脑栓塞的预后如何

A:

心源性脑栓塞预后差异较大,主要与栓塞部位、血管再通时间、基础心脏病控制及并发症管理有关。轻度患者可能完全恢复,重症可遗留偏瘫、失语等后遗症,少数出现脑疝等致命风险。

1、栓塞部位:

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预后较差,小分支栓塞恢复概率较高。基底动脉栓塞死亡率超过一半,颈内动脉栓塞易导致大面积梗死。

2、再通时间:

发病4.5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或24小时内取栓治疗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概率提高两倍以上。每延迟1小时治疗,良好预后概率下降约10%。

3、基础疾病:

房颤患者复发风险较高,需长期抗凝。合并心衰或瓣膜病者死亡率增加,需同时控制心脏原发病。未规律抗凝者2年内复发率达15%。

4、并发症管理:

早期预防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可降低死亡率。康复期出现癫痫或抑郁会显著影响功能恢复,需药物干预。

建议发病后尽早启动二级预防,包括抗凝治疗、心脏病因管理和康复训练,定期进行神经功能与心脏超声评估。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