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陵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神经内科
56897阅读
朱陵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神经内科
56403阅读
Q: 做CT能查出来脑栓塞吗
A:
脑栓塞可以通过CT检查发现,但早期可能漏诊,确诊需结合磁共振成像等检查。脑栓塞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有CT平扫、CT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发病24小时内可能显示正常,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对出血性脑梗死有较高诊断价值。 可清晰显示脑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能发现主动脉弓至颅内动脉的栓塞病变,检查前需注射碘对比剂。 弥散加权成像在发病数分钟即可显示缺血病灶,对后循环梗死和小病灶检出率优于CT,但检查时间较长。 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明确栓塞部位和程度,属于有创检查,通常在其他检查不能确诊时采用。 怀疑脑栓塞时应尽早就医,急性期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避免自行判断延误治疗时机。1、CT平扫:
2、CT血管造影:
3、磁共振成像: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Q: 怎么治脑栓塞
A:
脑栓塞可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取栓、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脑栓塞通常由心房颤动、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瓣膜病、血管炎等原因引起。 使用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药物抑制血栓形成,适用于心房颤动导致的脑栓塞,可能伴随心悸、胸闷等症状。 采用阿替普酶、尿激酶等药物溶解血栓,适用于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期患者,常见症状包括突发偏瘫、言语障碍。 通过机械取栓或支架置入清除血管内血栓,多用于大血管闭塞,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相关。 针对后遗症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改善因脑组织缺血导致的运动障碍、吞咽困难等症状。 脑栓塞患者需控制血压血糖,低盐低脂饮食,遵医嘱定期复查凝血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1、抗凝治疗
2、溶栓治疗
3、手术取栓
4、康复训练
Q: 心源性脑栓塞抗凝治疗时机
A:
心源性脑栓塞抗凝治疗时机通常在发病后2-14天,具体时间需根据患者出血风险、栓塞面积及基础疾病等因素综合评估。 早期抗凝需排除脑出血风险,通过头颅CT或MRI明确出血灶,若存在大面积梗死或出血转化倾向需延迟抗凝。 小面积栓塞可在发病48小时后启动抗凝,大面积栓塞建议延迟至1-2周,期间可先用低分子肝素过渡。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需先稳定血压血糖,房颤患者应同时进行心律控制,再逐步启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 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头颅影像及心功能,根据D-二聚体、INR值等指标调整药物剂量。 抗凝期间建议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血压及出血倾向,出现头痛、呕血等需立即就医。1、出血风险评估
2、栓塞面积考量
3、基础疾病控制
4、动态监测调整
Q: 心源性脑栓塞的预后如何
A:
心源性脑栓塞预后差异较大,主要与栓塞部位、血管再通时间、基础心脏病控制及并发症管理有关。轻度患者可能完全恢复,重症可遗留偏瘫、失语等后遗症,少数出现脑疝等致命风险。 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预后较差,小分支栓塞恢复概率较高。基底动脉栓塞死亡率超过一半,颈内动脉栓塞易导致大面积梗死。 发病4.5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或24小时内取栓治疗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概率提高两倍以上。每延迟1小时治疗,良好预后概率下降约10%。 房颤患者复发风险较高,需长期抗凝。合并心衰或瓣膜病者死亡率增加,需同时控制心脏原发病。未规律抗凝者2年内复发率达15%。 早期预防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可降低死亡率。康复期出现癫痫或抑郁会显著影响功能恢复,需药物干预。 建议发病后尽早启动二级预防,包括抗凝治疗、心脏病因管理和康复训练,定期进行神经功能与心脏超声评估。1、栓塞部位:
2、再通时间:
3、基础疾病:
4、并发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