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去纤维蛋白原综合征)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概述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严重疾病基础上或某些特殊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激活人体凝血系统,导致微循环弥散性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综合征。
  • 发病部位在哪里?血液
  • 应该挂什么科?血液内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惊厥、昏迷、恶心、出血、败血症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心电图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所有群体

相关问答

更多

盖灿

Q: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最常见的早期症状

A: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包括皮肤瘀点瘀斑、不明原因出血、微循环障碍相关器官功能异常、实验室检查异常。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早期识别症状有助于及时干预。

1、皮肤瘀点瘀斑

皮肤出现针尖大小出血点或片状瘀斑是典型早期表现,多因微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导致血小板消耗性减少所致。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重组人活化蛋白C、氨甲环酸等药物。

2、不明原因出血

表现为牙龈渗血、鼻衄或穿刺部位渗血不止,与凝血因子大量消耗有关。需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

3、器官功能异常

肾脏表现为少尿,肺部出现呼吸困难,与微血栓导致器官缺血有关。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同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4、实验室异常

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D-二聚体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降低。需动态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指标,避免创伤性操作,保持卧床休息。

王相华

Q: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的主要原因

A: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出血、休克及微循环障碍、基础疾病恶化。

1、多器官功能衰竭

微血栓广泛形成导致器官缺血缺氧,引发心、肺、肾等多器官功能衰竭,需通过抗凝治疗和器官支持干预。

2、严重出血

凝血因子过度消耗造成全身性出血,常见颅内出血或消化道大出血,需补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

3、休克及微循环障碍

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全身炎症反应,导致难治性休克,需进行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

4、基础疾病恶化

脓毒症、恶性肿瘤等原发病进展会加重凝血紊乱,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强化治疗。

早期识别高危因素、积极控制原发病及凝血功能紊乱有助于改善预后,需在重症监护下进行多学科联合救治。

盖灿

Q: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A: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可通过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预防出血并发症、原发病治疗等方式干预。护理需重点关注凝血功能异常与多器官功能障碍风险。

1、生命监测

每小时记录血压、心率、血氧及尿量,动态评估意识状态,警惕休克或脑出血征兆。需持续心电监护并建立双静脉通路。

2、循环支持

根据中心静脉压调整补液速度,必要时使用多巴胺维持血压。输血时严格配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需预热至37℃。

3、出血预防

操作时避免反复穿刺,肌注后延长按压时间。口腔护理使用软毛刷,床栏加装防护垫。监测穿刺点渗血及便潜血情况。

4、病因处理

配合医生进行脓毒症抗感染、白血病化疗等原发病治疗。每4小时复查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血小板计数。

患者绝对卧床期间需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营养支持优先选择肠内营养剂,避免过硬或过热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

王相华

Q: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概念

A: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发的获得性凝血功能紊乱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微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凝血因子消耗及继发性纤溶亢进。

1、病因机制

严重感染、恶性肿瘤、产科急症、创伤手术等病理过程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凝血酶过度生成。

2、病理特征

全身微血栓形成消耗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同时纤溶系统激活引发异常出血,形成血栓与出血并存的矛盾表现。

3、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瘀斑、穿刺点渗血等出血症状与少尿、呼吸困难等器官缺血症状可同时出现。

4、诊断标准

需结合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D-二聚体升高等实验室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该病属于危急重症,确诊后需立即进行原发病治疗、抗凝治疗及凝血因子替代等综合救治,日常需密切监测出凝血指标变化。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