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产褥中暑(产褥中暑)

产褥中暑

产褥中暑概述

产褥中暑是指在产褥期因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及体质虚弱的条件下,引起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性急性疾病。产褥期体质虚弱也是极易出现中暑的。
  • 发病部位在哪里?全身
  • 应该挂什么科?产科、中医内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面色苍白、稽留热、昏迷、呼吸急促、恶心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血常规、尿液检测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产褥期妇女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李青

Q: 产褥中暑怎么治

A:

产褥中暑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解热、补液支持、环境调整等方式治疗。产褥中暑通常由高温环境、脱水、感染、产褥期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立即将产妇移至阴凉通风处,用温水擦拭身体或冰袋冷敷大血管处,避免使用酒精擦浴。监测体温降至38℃以下。

2、药物解热: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解热镇痛药可用于控制体温,需注意产妇哺乳安全性。严重者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3、补液支持:

快速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纠正脱水,维持尿量每小时30毫升以上。电解质紊乱者需补充钾、钠等。

4、环境调整:

保持室温22-24℃,湿度50%-60%,使用空调或风扇促进空气流通。移除过多被褥及衣物。

产妇应穿着透气棉质衣物,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

李青

Q: 产褥中暑的治疗原则

A:

产褥中暑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快速降温、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症支持治疗及预防并发症。具体措施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降温、静脉补液和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1、快速降温

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脱去过多衣物,采用冰袋冷敷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同时用温水擦拭全身皮肤促进散热。

2、补液治疗

建立静脉通道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失衡,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速度。

3、药物干预

可遵医嘱使用氯丙嗪等药物控制寒战,地西泮镇静,对持续高热者可考虑使用冬眠合剂。禁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4、器官支持

出现抽搐时给予苯巴比妥钠,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急性肾损伤需血液净化治疗,同时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

治疗期间需持续监测体温变化,保持环境温度在20-25℃,产妇应穿着透气棉质衣物,康复后需评估是否存在基础疾病并加强产后健康指导。

李青

Q: 产褥中暑对妈妈的影响

A:

产褥中暑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热射病、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健康问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产褥中暑的影响主要有体温调节失衡、心血管负担加重、神经系统损伤、感染风险增加。

1、体温调节失衡

高温环境下汗腺代偿失调导致核心体温升高,可能伴随皮肤灼热、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转移至阴凉环境,物理降温,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氯丙嗪等药物。

2、心血管负担加重

脱水与血液黏稠度增加会引发心率增快、血压波动,严重时出现休克。需快速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静脉输注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血浆扩容剂。

3、神经系统损伤

持续高热可能导致脑水肿或抽搐,表现为谵妄、昏迷。需紧急降低颅压,可选用甘露醇、地西泮、苯巴比妥等神经保护药物,同时进行脑功能监测。

4、感染风险增加

产褥期免疫力低下合并中暑时,易继发肺部或泌尿系统感染。需预防性使用头孢曲松、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并加强会阴护理。

产后需保持居室通风,穿着透气衣物,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杨尧华

Q: 产褥中暑应该如何治疗

A: 如果出现产褥中暑之后,最好及时用药,以免加重病情,危害产妇的健康。可用20%甘露醇快速静滴.同时采用药物降温 用4℃葡萄糖盐水1000~1500ml静脉滴注.盐酸氯丙嗪加于葡萄糖盐水500ml静脉滴注 1~2小时滴完 4~6小时可重复一次.当血压下降时 停用盐酸氯丙嗪改用地塞米松.紧急时也可使用盐酸氯丙嗪加盐酸异丙嗪静脉滴注 体温降至38℃时 停止降温处理.在降温的同时应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4小时补液量控制在2000~3000ml之间 并注意补充钾、钠盐.加强护理 注意体温、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