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颤证(颤振、震颤)

颤证

颤证概述

颤证又称振掉、颤振、震颤,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甚至有痉挛扭转样动作,两手及上下肢颤动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西医的某些椎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性麻痹、舞蹈病、手足缓动症等。
  • 发病部位在哪里?全身
  • 应该挂什么科?神经内科、中医内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体位性震颤、肢体震颤 、头摇、颤抖、流涎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头部MRI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中、老年,素体肝肾阴亏的人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宋观礼

Q: 颤证中医辨证论治

A:

颤证中医辨证论治主要包括肝风内动、气血两虚、痰热动风、髓海不足四种证型,可通过平肝息风、益气养血、清热化痰、填精益髓等方法治疗。

1、肝风内动:

多因情志失调或肝肾阴亏导致,表现为肢体震颤、头晕目眩。治疗以天麻钩藤饮加减为主,可选用天麻、钩藤等药物。

2、气血两虚:

常由久病体虚或脾胃虚弱引起,症见震颤伴面色苍白。宜用归脾汤加减,药物可选黄芪、当归等。

3、痰热动风:

因痰浊内蕴化热生风所致,多见震颤伴胸闷痰多。治疗选用黄连温胆汤,常用半夏、陈皮等药物。

4、髓海不足:

多由年老肾亏或先天不足造成,表现为震颤伴腰膝酸软。以左归丸为基础方,可配合熟地黄、山茱萸等药物。

日常需注意情绪调节,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营养,可适当练习八段锦等舒缓运动辅助治疗。

牛建海

Q: 颤证临床表现

A:

颤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等核心症状。

1、静止性震颤

典型表现为肢体静止时出现节律性抖动,频率约4-6次/秒,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常见于帕金森病等锥体外系疾病。

2、肌强直

被动运动关节时出现铅管样或齿轮样阻力,常伴肌肉僵硬感,可能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导致的肌张力调节异常有关。

3、运动迟缓

表现为动作启动困难、运动幅度减小,如写字过小征、面具脸等,是帕金森病诊断必备症状之一。

4、姿势平衡障碍

晚期出现步态冻结、前冲步态或后退步态,易跌倒,与基底节区神经环路功能紊乱导致姿势反射异常相关。

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尽早就诊神经内科,日常可进行平衡训练、太极拳等康复锻炼,但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房栋

Q: 颤证的主症

A:

颤证的主症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

1、静止性震颤

表现为肢体在静止状态下出现不自主抖动,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多从一侧上肢远端开始。

2、肌强直

患者肢体被动运动时阻力增高,呈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可累及躯干和四肢近端肌肉。

3、运动迟缓

动作启动困难,面部表情减少呈面具脸,书写字迹逐渐变小,日常活动如穿衣、洗漱等明显变慢。

4、姿势平衡障碍

站立时身体前倾,行走时步距缩短呈慌张步态,转弯时容易跌倒,后期需要轮椅辅助移动。

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防跌倒,保持适度运动锻炼肢体协调性。

牛建海

Q: 颤证的艾灸治疗

A:

颤证可通过艾灸穴位调理、艾灸联合中药、艾灸配合针刺、艾灸结合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颤证通常由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风痰阻络、瘀血内阻等原因引起。

1、艾灸穴位调理

选取百会、风池、合谷等穴位进行温和灸,每次15-20分钟,有助于改善头部震颤症状。肝肾不足型可加灸肝俞、肾俞,气血亏虚型可加灸足三里。

2、艾灸联合中药

在艾灸治疗同时配合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等方剂。天麻钩藤饮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震颤,镇肝熄风汤对肝肾阴虚型震颤效果显著。

3、艾灸配合针刺

采用艾灸与针刺交替治疗,主穴取太冲、阳陵泉等。风痰阻络型可加丰隆穴,瘀血内阻型可加膈俞穴,每周治疗3-5次。

4、艾灸结合康复

在艾灸治疗后进行肢体协调训练和平衡训练,每日30分钟。可配合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功法,增强治疗效果。

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暖避风,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激动,饮食宜清淡营养,可适当食用核桃仁、黑芝麻等补肾益精食物。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