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139次播放 时长02:24
50631次播放 时长03:07
56354次播放 时长02:45
53987次播放 时长03:01
59126次播放 时长02:32
58775次播放 时长02:47
58560次播放 时长01:48
59333次播放 时长02:05
张立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
65248阅读
Q: 急性中耳炎的症状
A:
急性中耳炎的症状主要包括耳痛、听力下降、耳内闷胀感以及发热,严重时可出现耳漏或眩晕。 早期表现为突发性耳内刺痛或钝痛,婴幼儿常表现为哭闹、抓耳。疼痛可能随吞咽或咳嗽加重,多由中耳腔压力变化或炎症刺激鼓膜引起。 进展期因鼓室积液导致传导性听力减退,患者自觉耳闷、耳塞感,可能出现自听增强现象,即听自己说话声音变大。 伴随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常描述耳部充气感或压迫感,擤鼻时可能出现气过水声,提示鼓室内存在渗出液。 儿童患者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多为低热,若出现持续高热伴剧烈头痛,需警惕颅内并发症。 建议避免用力擤鼻及游泳,出现耳漏或持续发热超过48小时应及时耳鼻喉科就诊。1、耳痛
2、听力下降
3、耳内闷胀感
4、发热
Q: 儿童急性中耳炎会不会复发
A:
儿童急性中耳炎存在复发可能,复发概率与免疫力低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治疗不彻底等因素有关。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病原体侵袭导致中耳炎复发。建议家长加强营养补充,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匹多莫德、脾氨肽等免疫调节剂。 感冒或鼻炎反复发作可能通过咽鼓管引发中耳炎复发。家长需注意儿童保暖,及时治疗鼻塞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或孟鲁司特钠等药物。 腺样体肥大可能阻塞咽鼓管开口,增加复发风险。若伴随睡眠打鼾等症状,需耳鼻喉科评估是否需行腺样体切除术,术后可配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 未完成足疗程抗生素治疗可能导致细菌残留。家长应严格按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药物,避免自行停药,治疗结束后需复查鼓膜恢复情况。 日常需避免儿童接触二手烟,游泳时佩戴耳塞,出现耳痛、发热等症状及时就诊,定期进行耳科检查有助于预防复发。1、免疫力低下
2、呼吸道感染
3、腺样体问题
4、治疗不彻底
Q: 什么是小儿急性中耳炎
A:
小儿急性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的耳部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耳痛、发热、听力下降等症状,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后。 小儿急性中耳炎多因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常见诱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过敏反应及免疫力低下等因素。 早期表现为耳部胀痛、哭闹不安,进展期可出现高热、耳道流脓,严重者可能伴随鼓膜穿孔或听力障碍。 需通过耳镜检查鼓膜充血肿胀情况,必要时进行声导抗测试或脓液培养以明确病原体类型。 轻症可观察2-3天,中重度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等抗生素,配合布洛芬退热镇痛,反复发作者需考虑鼓膜置管术。 建议家长保持儿童鼻腔通畅,避免卧位喂奶,发病期间应减少游泳等可能引发耳道进水的活动,若症状持续48小时无改善需及时复诊。1、病因:
2、症状:
3、诊断:
4、治疗:
A:
急性中耳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止痛药物、局部滴耳液、鼓膜穿刺等方式治疗。急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低下等原因引起。 细菌性中耳炎需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洛、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可配合鼻腔减充血剂改善咽鼓管通气,治疗期间需避免用力擤鼻。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耳痛和发热症状,儿童患者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家长需观察用药后反应。 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可辅助控制感染,使用前需清洁外耳道,避免药液温度过低刺激耳膜。 对于鼓室积液严重或持续高热者,需行鼓膜切开引流,术后保持耳道干燥,配合抗生素预防继发化脓性感染。 治疗期间应避免游泳、乘飞机等气压变化活动,哺乳期婴幼儿需保持半卧位喂养,定期复查耳内镜评估鼓膜愈合情况。1、抗生素治疗
2、止痛药物
3、局部滴耳液
4、鼓膜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