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90次播放 时长02:26
81085次播放 时长02:26
94620次播放 时长02:10
84164次播放 时长02:13
100171次播放 时长02:12
86852次播放 时长02:25
113442次播放 时长02:17
101418次播放 时长02:15
宋观礼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治未病中心
53402阅读
崔方博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 肿瘤内科
27894阅读
Q: 骨癌打骨针打多久
A:
骨癌患者使用骨改良药物(俗称骨针)的疗程通常需要持续数月到数年,具体时间受到肿瘤类型、骨转移程度、药物种类、个体耐受性等因素影响。 乳腺癌或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维持治疗,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能根据化疗周期调整用药频率。 广泛性骨破坏需每月注射1次唑来膦酸等双膦酸盐类药物,局限性病变可能每3个月用药1次。 第一代双膦酸盐类药物使用周期较短,地诺单抗等新型靶向药物可能需要更长的持续治疗时间。 出现颌骨坏死或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时需暂停用药,症状缓解后可能调整剂量继续治疗。 骨癌患者应定期复查骨扫描和肾功能,医生会根据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动态调整骨针使用方案,同时需配合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低钙血症。1、肿瘤类型
2、骨转移程度
3、药物种类
4、个体耐受性
Q: 骨折会癌变为骨癌吗
A:
骨折通常不会直接癌变为骨癌。骨癌的发生主要与基因突变、放射线暴露、既往肿瘤病史等因素有关,而骨折属于机械性损伤,二者发病机制不同。 骨折是外力导致的骨结构断裂,愈合过程由成骨细胞主导;骨癌多为原始间叶细胞恶性增殖,与TP53、RB1等基因突变相关。 骨折危险因素包括骨质疏松、外伤等;骨癌高危因素涉及佩吉特骨病、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等基础疾病。 骨折后出现局部肿胀、畸形,愈合期约6-8周;骨癌表现为持续骨痛、病理性骨折,症状进行性加重。 骨折X线可见清晰骨折线;骨癌影像显示溶骨性破坏、骨膜反应等特征,需活检确诊。 骨折愈合期间如出现异常疼痛加剧、肿块形成,建议及时复查影像学排除其他病变,日常注意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促进骨骼修复。1、发病机制差异
2、危险因素不同
3、症状演变特点
4、影像学鉴别
Q: 骨癌晚期还有救吗
A:
骨癌晚期治疗以缓解症状和延长生存期为主,主要方法包括姑息性放疗、靶向治疗、镇痛治疗和免疫治疗。 针对局部骨转移病灶进行放射治疗,可减轻疼痛并降低病理性骨折风险。常用设备包括直线加速器,治疗周期通常为5-10次。 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用靶向药物,如地诺单抗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安罗替尼能阻断肿瘤血管生成。需监测血钙水平和心脏功能。 采用三阶梯止痛方案,轻中度疼痛可用布洛芬缓释胶囊,重度疼痛可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联用普瑞巴林胶囊。 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可通过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适用于PD-L1高表达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甲状腺功能异常和肺炎。 建议在肿瘤专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疼痛评分超过4分应及时调整止痛方案,保持适度关节活动可预防肌肉萎缩。1、姑息性放疗
2、靶向治疗
3、镇痛治疗
4、免疫治疗
A:
骨癌的疼痛通常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夜间加重,早期症状可能包括局部肿胀、不明原因骨折、关节活动受限以及乏力消瘦。 骨癌疼痛初期多为间歇性隐痛,逐渐发展为持续性钝痛,夜间或负重时加重,可能与肿瘤压迫神经或破坏骨结构有关。 肿瘤生长部位常出现硬性肿块,皮肤温度升高但无红肿,触诊时有压痛感,肿胀程度与肿瘤大小相关。 骨质被肿瘤侵蚀后强度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常见于承重骨,骨折后疼痛突然加剧且愈合困难。 早期可能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低热乏力,晚期伴随贫血,这些症状与肿瘤消耗及炎症因子释放有关。 建议出现上述症状时尽早就诊骨科,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明确诊断,日常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病理性骨折。1、疼痛特点:
2、局部肿胀:
3、病理性骨折:
4、全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