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中暑(发痧、伤暑、中暍)

中暑

中暑概述

中暑【heatstroke】俗称发痧,古称中暍。以出汗停止因而身体排热不足、体温极高、脉搏迅速、皮肤干热、肌肉松软、虚脱及昏迷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由于暴露于高温环境过久而引起身体体温调节机制的障碍所致。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 [详情]
  • 发病部位在哪里?全身
  • 应该挂什么科?急诊科、中医内科、普通内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头痛、高热昏迷、昏迷、高渗性昏迷、面部潮红、高热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血常规、尿液检测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所有人群及特殊职业人员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龚新宇

Q: 中暑时为什么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A:

中暑时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主要与高热损伤血管内皮、血液浓缩、炎症反应激活凝血系统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因素有关。

1. 血管内皮损伤

持续高热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暴露内皮下胶原纤维,激活血小板聚集和凝血级联反应,导致微血栓形成。需快速降温并补充电解质,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2. 血液浓缩

大量出汗导致体液丢失,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浓度异常升高。应立即补液恢复血容量,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3. 炎症反应激活

热应激释放大量炎症因子,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促使组织因子表达增加。需控制体温并抗炎治疗,可考虑使用乌司他丁或糖皮质激素。

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严重中暑可触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表现为出血与血栓并存。需紧急抢救,采用肝素抗凝联合凝血因子替代治疗。

中暑患者应避免高温环境,及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出现意识模糊或皮下瘀斑等表现需立即就医。

迟翔宇

Q: 感冒加中暑挂什么科

A:

感冒合并中暑建议挂急诊科或呼吸内科,常见诱因包括高温暴露、免疫力下降、病毒性感染、脱水等。

1、急诊科:

急性高热伴意识模糊需优先急诊处理,可能涉及快速降温、补液等抢救措施。

2、呼吸内科:

持续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明显时,需排查病毒性感冒或继发细菌感染。

3、感染科:

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或白细胞异常时,需鉴别登革热等特殊病毒感染。

4、中医内科:

暑湿感冒可采用清热解毒类中药调理,如藿香正气制剂。

就诊时需详细描述症状出现时间与环境因素,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掩盖病情。

龚新宇

Q: 中暑皮肤发热怎么回事

A:

中暑皮肤发热可能由环境高温、体液丢失、热射病、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补液治疗、药物辅助、紧急就医等方式缓解。

1、环境高温

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导致体温调节失衡,皮肤血管扩张散热。需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额头及大动脉处。

2、体液丢失

大量出汗未及时补水引发脱水,皮肤因血容量不足出现潮红发热。应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饮料,口服补液盐溶液。

3、热射病

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细胞炎性反应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灼热无汗、意识模糊等症状。需静脉注射氯化钠注射液,使用氯丙嗪注射液控制体温。

4、中枢调节障碍

可能与下丘脑功能异常、多器官衰竭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干热潮红、抽搐昏迷等症状。须紧急采用冰毯降温,静脉输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压。

出现皮肤发热伴头晕呕吐时应停止活动,松解衣物并用温水擦拭身体,避免酒精擦浴加重血管扩张。

龚新宇

Q: 浑身无力恶心呕吐是中暑了吗

A:

浑身无力恶心呕吐可能是中暑,也可能是胃肠炎、低血糖、脑卒中等疾病的表现。症状发展通常从早期乏力恶心进展为呕吐脱水,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

1、中暑

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紊乱,典型表现为头晕恶心伴皮肤灼热。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补充含盐水分,可使用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人丹等解暑药物。

2、胃肠炎

饮食不洁或病毒感染可能引发胃肠黏膜炎症,常伴随腹痛腹泻。需禁食4-6小时后逐步进食流质,可遵医嘱服用蒙脱石散、诺氟沙星、口服补液盐。

3、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用药过量或长时间未进食可能导致血糖过低,出现冷汗心悸等症状。立即进食含糖食物,必要时静脉推注葡萄糖,随身携带巧克力等应急食品。

4、脑卒中

突发呕吐伴肢体麻木或言语不清可能与脑血管意外有关。需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立即送医,CT检查后可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依达拉奉等药物。

出现持续呕吐或意识改变须及时就医,夏季户外活动需做好防晒补水,糖尿病患者应规律监测血糖。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