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横纹肌溶解症(横纹肌溶解症)

横纹肌溶解症

横纹肌溶解症概述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是因肌细胞产生毒性物质而导致肾损害的一种疾病,俗称肌肉溶解。人体的肌肉分为三种:心肌、平滑肌、及骨骼肌。其中的心肌及骨骼肌是有横纹的。而横纹肌溶解症通常是发生在和我们的肢体运动相关的骨骼肌。横纹肌溶解症较常发生于肌肉受到大力撞击、长时压迫、或是过度使用之后。另有少数情况,像血... [详情]
  • 发病部位在哪里?肌肉
  • 应该挂什么科?普通外科、骨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横纹肌溶解、关节痛、肌无力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血常规、尿液检测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所有人群

相关问答

更多

孙淑建

Q: 横纹肌溶解症怎么治疗

A:

横纹肌溶解症可通过补液治疗、碱化尿液、药物治疗、血液净化等方式治疗。横纹肌溶解症通常由剧烈运动、肌肉挤压伤、药物毒性和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补液治疗:

大量静脉补液可稀释肌红蛋白浓度,预防急性肾损伤。首选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需监测尿量及电解质平衡。

2、碱化尿液:

静脉输注碳酸氢钠使尿液pH值维持在6.5以上,减少肌红蛋白管型形成。需同步监测血钾和血钙水平。

3、药物治疗:

甘露醇可促进肌红蛋白排泄,呋塞米能维持尿流,别嘌醇适用于高尿酸血症患者。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血液净化:

持续肾脏替代治疗适用于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血浆置换可清除循环中的肌红蛋白。需根据肌酐和血钾水平评估指征。

治疗期间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摄入高钾食物,每日尿量应维持在200毫升以上。出现茶色尿或无尿症状应立即就医。

侯勇

Q: 横纹肌溶解症临床表现

A:

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肌肉疼痛、肌无力、尿色异常及肾功能异常,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肾衰竭。

1、肌肉疼痛

患者常表现为局部或全身肌肉剧烈疼痛,触痛明显,可能伴随肌肉肿胀,常见于剧烈运动或挤压伤后。

2、肌无力

受累肌肉可出现明显无力感,严重时甚至无法完成日常活动,肌力下降程度与肌肉损伤范围相关。

3、尿色异常

由于肌红蛋白尿排出,尿液可呈现茶色或酱油色,这是横纹肌溶解症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4、肾功能异常

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可导致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严重者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期间需严格限制活动,保持充足水分摄入,监测尿量和肾功能指标变化。

任冬梅

Q: 怎样防止横纹肌溶解症加重

A:

防止横纹肌溶解症加重可通过控制运动强度、及时补液、避免药物滥用、监测肾功能等方式干预。横纹肌溶解症通常由过度运动、代谢异常、药物毒性、创伤等因素引起。

1、控制运动强度

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或长时间无氧运动,运动后出现肌肉疼痛、尿色加深需立即停止活动。急性期建议卧床休息,必要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

2、及时补液

每日饮水保持2000毫升以上,运动后补充含电解质饮料。严重者可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同时监测尿量及肌酸激酶水平,预防急性肾损伤。

3、避免肾毒性药物

禁用他汀类降脂药、抗精神病药等可能诱发横纹肌溶解的药物。合并感染时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替换为头孢曲松等肾毒性较低的药物。

4、监测并发症

定期检测肌酸激酶、血肌酐、尿肌红蛋白指标,出现少尿或高钾血症需血液净化治疗。合并急性肾衰竭时可选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或间歇性血液透析。

日常需保持适度运动习惯,运动前后充分热身与拉伸,出现持续肌痛、酱油色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高鹏骥

Q: 横纹肌溶解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A:

横纹肌溶解症可能由剧烈运动、肌肉挤压伤、药物副作用、遗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液治疗、药物干预、血液净化、病因治疗等方式缓解。

1、剧烈运动

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导致肌细胞膜破裂,表现为肌肉疼痛和酱油色尿。需立即停止运动并补充电解质溶液,严重时需静脉补液。

2、肌肉挤压

外伤或长时间压迫造成肌肉缺血坏死,伴随局部肿胀和肌红蛋白尿。解除压迫后需碱化尿液,可使用碳酸氢钠注射液预防肾损伤。

3、药物因素

他汀类降脂药、抗精神病药等可能引发药物性肌溶解,常见肌酸激酶升高。需停用致病药物,必要时使用辅酶Q10改善线粒体功能。

4、代谢缺陷

遗传性肉碱缺乏症等代谢病易诱发反复肌溶解,多伴低血糖和肝功能异常。需长期补充左旋肉碱,急性期需血液滤过清除毒素。

出现肌痛、尿色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摄入高钾食物,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游泳等康复训练。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