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代化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上升到国家战略

我国虽然在短时间内成了仿制药大国,但远不是仿制药强国。近日,《
“
十三五
”
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下称《规划》
)
出炉。中医药现代化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规划》指出,重点部署疾病防控、精准医学、生殖健康、康复养老、药品质量安全、创新药物开发、医疗器械国产化、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
“
完善化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技术体系
”
也被列为药品质量安全的重点。可见,中医药现代化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
药品质量安全。瞄准临床用药需求,完善化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技术体系,开展高风险品种、儿童用药、辅助用药的质量和疗效评价,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估、药品质量控制等研究,提高我国居民的用药保障水平,提升药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
据了解,目前总体仿制药市场规模达到
5000
亿左右,占总药品消费市场的约
40%
。虽然我国在短时间内成了仿制药大国,但远不是仿制药强国。行业整体仍然呈现小、散、乱的格局,在研发创新能力、工艺水平、质量体系等领域亟待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仿制药界中,低水平仿制扎堆现象严重。恶性竞争的结果从来都是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无法维护国际上
“
研发导向式
”
的良性发展模式。动辄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差,就能看出我国仿制药与国外原研药的差距。
针对仿制药企业的尴尬处境,国务院今年
3
月印发《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要求凡在
2007
年
10
月
1
日前批准上市的、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2012
年版
)
中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原则上应在
2018
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
数据显示,仅
2018
年底前必须完成一致性评价的
289
个品种,就牵连到
17636
个国产批准文号和
104
个进口药品注册证,涉及
1817
家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和
42
家境外药品企业。
若
2018
年化药制剂的一致性评价若能如期完成,则部分企业的
“
僵尸文号
”
和
“
小品种
”
将大幅减少,多数口服制剂的集中度将会有所提升,从而实现整个仿制药行业去产能和产业升级的目标。
“
中医药现代化。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药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现代化和大健康产业发展。
”
近年来,中医药发展频频收获政策利好,中药产业迎来发展关键期。去年年底,怀胎长达
32
年的《中医药法
(草案
)
》终于出台。
值得注意的是,
2016
年
2
月
26
日,国务院又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6-2030
年》
(简称《纲要》
)
,《纲要》明确了未来十五年中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是新时期推进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提出,要健全中医药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国家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级中医药管理体系,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
与此同时,中药市场的整治风暴也正在展开,中药市场有望迎来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