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痛风药研发空白待填:新型药物需求旺盛 有非医保品种份额大涨25%!

痛风是一个可逆性的尿酸盐晶体异常沉积性疾病。嘌呤代谢紊乱可导致高尿酸血症,并由此引起反复发作性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高尿酸血症及痛风还是导致冠心病和脑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世界各地痛风发病率差异较大,有欧美的
0.13%
~
0.37%
,也有新西兰毛利成年
男性
的
10%
。上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中国的痛风发病率也呈现急速上升态势。由于痛风无根治药物,目前临床抗痛风药以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促进尿酸排泄药和抑制尿酸合成药为主。急性发作以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主;缓解期主要用促进尿酸排泄药、抑制尿酸合成药。米内网抗痛风制剂市场格局显示,近五年来抗痛风药物快速增长,
2015
年更是增长了
42%
。
中国市场老药当道
相对于发病率的快速上升,治疗药物的更新换代则相对滞后,市场还是以秋水仙碱及苯溴马隆等老药为主。
苯溴马隆最早由法国企业于上世纪
60
年代开发成功,
70
年代后陆续在德国及法国等获批上市,其机制是阻断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由于其肝肾等方面的副作用,在欧美市场已非主流,市场主要以德国、日本及新加坡等一些亚洲国家为主。苯溴马隆
2000
年进入中国,目前仅有
1
家进口企业和成都华神等
4
家国内企业生产相关制剂。在研方面信息较少。
别嘌醇和秋水仙碱也均为老药。别嘌醇是
1966
年获得
FDA
优先审评批准的新分子实体;秋水仙碱最早于
1961
年出现在
FDA
批准信息,是与丙磺舒组成的复方。在我国,秋水仙碱片有台湾景德制药和国内云南植物药业等十几家企业拥有批文;别嘌醇有片剂、胶囊剂缓释制剂等多种剂型,生产企业有重庆青阳等十几家企业但无进口。在制剂创新方面,别嘌醇有缓释制剂以及与苯溴马隆组合形成的复方制剂,使老药有了新的生命。
近十年全球上市新药
虽然这些药物为市场主力,但疗效不甚理想及副作用较大等问题始终难以回避。
2009
年,
FDA
批准了武田用于治疗高尿酸痛风症的药物非布司他
ULORIC
,其机理是通过抑制尿酸合成降低血清尿酸浓度。它是近
40
年来美国获批的首个此类药物,
2012
年被《美国高尿酸血症痛风诊疗指南》推荐为一线用药。非布司他是新型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其降尿酸作用与别嘌醇相当或略优,研究表明该药物导致的药疹明显低于别嘌醇。作为近四十年才获批的此类一线用药,市场给予的反馈是积极的,
2015
年非布司他全球销售
332
亿日元,同比增长
23.4%
。
2016
年
5
月及
7
月,
FDA
给予迈兰和
ALEMBIC
制药非布司他产品临时性批准,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2013
年
CFDA
批准杭州养心、江苏万邦生物及江苏恒瑞生产非布司他片剂,开始了该药物在国内市场的耕耘。短短两年非布司他市场就获得跨越式增长,在该品未进入医保的情况下,样本
医院
销量从
2013
年的
20
多万元直接上升至
2015
年的
2000
多万元;而其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也提示了市场对新型抗痛风类药物的旺盛需求。
2015
年
12
月,
FDA
批准阿斯利康
Zurampic
(lesinurad
)用于成年痛风患者的治疗。
lesinurad
是一种尿酸选择性再吸收抑制剂,可降低尿酸的产生,同时增加尿酸的排泄。作为美国第一个选择性尿酸重吸收抑制剂,可以与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
例如泛型别嘌呤醇或非布司他联用,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今年
2
月,
Zurampic
也获得了欧盟的批准。
相对于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醇和
Uloric
均通过减少血液中的尿酸含量而起作用,
2010
年上市的
Krystexxa
则是一种酶,可将尿酸转化成无害的化学物质,并随尿液排出体外,从而降低尿酸含量。
Krystexxa
上市后由于销售额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该所属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从而导致在欧盟市场的撤回。
结语
<<<
有机构预计,随着新抗痛风药的上市,全球抗痛风药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然而,目前在我国除秋水仙碱及非布司他外,其他三种近几年欧美批准的抗痛风新药并未在我国上市也无
企业
申报。如何跟上此轮快速发展的脚步成为研究人员思考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