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PD-1单抗陆续上市,谁将拔得新增适应症的头筹?

随着国产PD-1单抗药物上市,产业端对于这一明星靶点的热度急剧下降,一些计划进行的临床试验开始被搁置。根据中国临床试验数据库查询,尽管肇始于2016年的PD-1临床试验登记热一直持续到2019年,目前国内登记进行的PD-1相关临床试验共121起,其中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仅32起,占比不到三成,而超过七成临床试验停滞在患者招募环节。
简单观察前述PD-1临床试验的用药方式和适应症结构可以找出一些趋势信息。
从用药方式来看,联合用药逐渐成为主流趋势。PD-1单抗能够实现比传统药物更好的疗效,但由于对于患者本身状况要求严苛,能够从中获益的患者人数仅两成左右,通过与化疗、放疗等治疗方式联合发力,PD-1单抗的作用范围将扩大。相比找出PD-1单抗的优化路径,探索效益更佳的联合用药方案无疑是当前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从登记临床试验的适应症来看,瘤种的聚集程度仍然相当高,肺癌和肝癌这两种高发癌种也是PD-1单抗新增适应症的热门方向。对于仍然希望在PD-1领域做出成绩的药企而言,热门新增适应症的速度比拼和多样化的新增适应症尝试确是很重要的两件事。
无论是尝试联合治疗方案还是新增适应症,都对PD-1单抗玩家的临床资源整理能力和资金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君实生物依托苏州众合开展特瑞普利单抗的临床研究相似,恒瑞医药也单独设立盛迪亚生物作为PD-1单抗的主要开发基地。
被注入集团临床资源的生物制药子公司盛迪亚生物于2015年9月注册成立,恒瑞医药计划总投资15亿元来建设这家承接其生物制药业务的子公司。盛迪亚生物在成立之初就获得来自母公司的首8亿元注资,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纯化、超滤、分析等设备及制剂自动化生产线,打造符合美国FDA和欧盟EMA质量认证的生产体系,立志建设国际水平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
实际上,在艾立妥通过霍奇金淋巴瘤加速上市的同时,盛迪亚生物还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多样化瘤种的单独和联合用药临床试验。
次月,SHR-1210联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单臂探索性研究启动。
作为国内创新药的龙头,恒瑞医药以化学制剂龙头身份切入生物制药的领域,具有双重优势。一方面,恒瑞医药的管道布局覆盖肿瘤免疫治疗、化疗和小分子药物,聚焦高发的肿瘤大品种领域,包括肝癌、NSCLC、食管癌、霍奇金淋巴瘤、胃癌、肺癌等等。
另一方面,借助本身化学制剂的研产优势,恒瑞医药在联合用药的角度拥有国内一众巨头无法比拟的根基,结合公司本身一流的商业化拓展队伍,恒瑞医药确是国内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领头羊,不过联合用药的副作用则是恒瑞医药的弱势。
在围绕PD-1单抗SHR-1210展开的多达15项临床试验中,联合用药的项目(包括联合化疗、联合放疗、联合阿帕替尼、联合MEK激酶抑制剂)有7项之多,其中在与Incyte的联合临床试验中曾发生血管瘤副作用,因此在临床数据上恒瑞医药仍需要进一步评估。
工商注册资料显示,盛迪亚的生产范围为治疗用生物制品,包括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注射液、SHR-1316注射液。除卡瑞利珠单抗外,还承担恒瑞内部主要自主创新的生物药品及生物类似药品的研发、中试放大和商业化生产。其中,盛迪亚生物研发的生物类似药贝伐珠单抗已进入临床III期研究,预计2020年可上市销售。
产品管线多样化动脉网查询后发现,盛迪亚生物独立或者依托恒瑞医药资源开展了大量研发创新活动。
在研发管线多样化方面,盛迪亚生物已经做了多种尝试。
依托恒瑞医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公司建设并完善了商业化生产与工艺研发团队,聘用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博士、硕士、海归等高新技术人才比重超过80%。同时,公司注重研发投入,2018研发投入比2017年上涨300%,苏州盛迪亚与上海恒瑞分工协作、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创新研发速度与产业化进程,在PD-1的下半场竞争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