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名医视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喝什么茶可以杀死幽门螺杆菌

发布时间:2021-09-0169288次播放

视频内容:

目前没有报道证实通过喝某种茶,就可杀死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是微需氧的细菌,是喜欢定居在胃窦幽门附近5cm范围内的位置。如果要根除细菌,需要规范的三联或四联方法来杀灭。有些病人还可能存在耐药的情况,有的顽固性的感染,多次根除可能都失败,所以要指望用茶就能杀死幽门螺旋杆菌。

有一些中药是可以协助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或者能够协助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比方蒲公英、黄芩、苦丁茶等。茶都是寒性的,能够稍稍协助根除,不能单凭喝某个茶,喝一段时间幽门螺旋杆菌就杀灭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用微信“扫一扫”图中二维码,

即可把视频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相关推荐

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接吻会传染吗
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接吻可能会传染。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粪-口传播等途径感染,接吻时若存在唾液交换,可能增加传染概率。
02:42
幽门螺杆菌数值的范围是多少
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方式,常用的有碳13和碳14检查方法。碳14呼气试验标准值是0-100dpm,碳13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检测正常值在0-4dpm之间。不少人在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时,使用碳14呼气试验进行检查时,在100dpm之内属于阴性,表明未受到感染;超过100dpm属于阳性,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药物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属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幽门螺杆菌检查时,可选用碳13呼气试验检测。碳13呼气试验超过4dpm,表明胃内受到幽门螺杆菌感染,需用药物治疗。患者进行胃黏膜组织的快速尿素酶实验检查时,或患者进行组织切片染色检查以及细菌培养检查,只要出现阳性,就说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检查能不能喝水
幽门螺旋杆菌检查能不能喝水,要根据检查方式来决定。幽门螺旋杆菌检查有侵入性和非侵入性,其中侵入性检查是要做胃镜或抽血。做胃镜的时候肯定是不能喝水的,要禁食、禁水,它是查的胃窦附近五厘米范围内有没有这个细菌,一个是看有没有尿素酶,所以这个是叫快速尿素酶反应,喝水就会把黏液给冲走了,所以检查结果会阴性,这个叫假阴性,至少会比真实的情况要弱。另外夹取的标本,有可能会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幽门螺旋杆菌细菌群体,所以进食、进水以后也可能会假阴性。如果是抽血化验,查的抗体就跟饮水没有关系。因为这个抗体在血液里头,我们喝水并不会影响它。还有非侵入性检查,包括尿素呼气实验和粪便的胶体金的检测。尿素呼气实验查的也是胃窦附近五厘米范围内的这种尿素酶,所以一定要空腹,不能喝水,更不能吃东西,而且还要求停用质子泵抑制剂两个星期,停用抗生素四个星期,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准确地反映感染的程度。至于大便胶体金的检测,就跟吃饭、喝水没关系了,就留取一点大便标本,就能够进行检查。所以这个提问幽门螺旋杆菌检测能不能喝水,是要看你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进行检测的。再总结一下,必须空腹的是尿素呼气实验、快速尿素酶实验以及病理组织检查,能够喝水的是血清抗体检测、大便的胶体金、粪便的检测是可以喝水的。
语音时长 02:25

2021-10-15

90604次收听

02:42
碳13呼气试验是检测什么的
碳13呼气实验是用来检测胃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以导致许多的慢性胃病,比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部的恶性肿瘤等。碳13呼气实验的原理,是利用幽门螺杆菌富含有尿素酶,能够将尿素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患者服用碳13尿素片之后,胃内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则可以将尿素片分解成标记有碳13的二氧化碳,通过检测患者呼出的含有碳13二氧化碳的含量,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若呈阳性,则说明体内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通常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艾司奥美拉唑等,再加上两种特定的抗生素和铋剂来口服。
03:10
幽门螺旋杆菌会通过什么传染
幽门螺旋杆菌可以称为传染病,因为细菌是通过的粪口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即唾液之间可以传播。传播方式,如有幽门螺旋杆菌污染的食物,叫粪口传播,食物被污染以后,被易感者,从口腔摄入以后,可以在口腔、牙齿缝或者是进入到胃内定居。有的口腔有幽门螺旋杆菌,通过接吻也可以传播。吃饭时、筷子夹菜的时候,食物被污染以后,可以传染给别的人。有的母亲、老人喂食孩子,先把食物嚼一嚼,嚼碎再喂给小宝宝,会导致小孩传染。所以防止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要勤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要提倡应用公筷、分餐制。
03:19
有幽门螺杆菌需要做胃镜吗
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并不一定都需要做胃镜,需要视情况而定。如果是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但没有任何症状,感染也不太严重,以碳13为例,正常值是4,如果该感染在10以内左右,可不进行胃镜检查,也可不根除,但是家人最好都查一查。因为有的可能,家人、其他人感染更严重一些,引起家庭内的反复的交叉感染。如果有胃痛、早饱、胃胀、恶心、反流,甚至是家人有胃溃疡、胃癌等家族史的家庭或病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建议做胃镜检查。现在做胃镜非常简单,如果惧怕胃镜的痛苦,还可进行无痛胃镜检查。
幽门螺杆菌最佳治疗方法
幽门螺杆菌是1983年澳大利亚的马歇尔医生和他的同事一块发现的,之前我们经常说所谓的一个三联疗法,最近20年我们的观念换了,就是那种所谓的四联疗法。在中国大概是有30%的人是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经过标准的四联疗法之后,整体的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效率,可以达到80%甚至可以达到90%。幽门螺杆菌的四联疗法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再加上一种铋剂,再加上两种抗生素。这一种质子泵抑制剂最常用的可能就是从80年代使用的奥美拉唑,到后来的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等,目前市面上大概有七八种药物。铋剂是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药物,市面上常用的包括得必泰或者是丽珠得乐等等。抗生素在中国用的比较多的就是阿莫西林,再加上克拉霉素也就是红霉素这样的药物。当然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阿莫西林过敏的情况,这个时候可以把它换一换,换成其它的抗生素,比如换成红霉素、换成了四环素,再或者是换成甲硝唑、替硝锉等这些药物。克拉霉素有的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这个时候也可以把它换成其它的抗生素,比如利复星等。当然,目前随着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可以在胃镜下取一块小肉肉过来,做一个整体的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这样根据药药敏实验来进一步指导我们的根除疗法,这样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
语音时长 02:09

2021-06-25

91669次收听

03:18
正常人有幽门螺旋杆菌吗
幽门螺杆菌应该不是人体内,正常该有的细菌,通过食物或者口口相传引起的细菌感染。最常见的危害,可能有胃炎、比如最常见的消化性溃疡,如果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我们建议需要做正规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的治疗,也就是4到14天的根除治疗。做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第一、急性的胃炎有症状。第二、消化性溃疡。第三、有所谓的胃癌的家族史。第四、就是MALT淋巴瘤。第五、有过敏性的情况,适合幽门螺杆菌感染。第六、有强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意愿,所以我们正常人是不应该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
幽门螺杆菌会拉肚子吗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话,一般不会导致拉肚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口臭,食欲不好等等表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很多慢性胃病之间关系密切,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癌、胃MALT淋巴瘤等。拉肚子主要是腹部受凉、饮食不当,细菌、病毒等等病原体感染所导致。拉肚子的话,要注意饮食卫生,注意休息,避免着凉,拉肚子期间注意饮食清淡,不能吃辛辣刺激的、非常油腻不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语音时长 01:02

2021-04-22

70613次收听

有幽门螺杆菌会传染吗
幽门螺旋杆菌会传染的,目前幽门螺旋杆菌主要是通过口-口以及粪-口途径进行传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还应当注意避免应用公用的碗筷,给婴幼儿喂食时避免经口咀嚼,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尽量避免长期共餐最好分食等。而出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特别已经合并胃炎、消化道溃疡时,还应当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胶体铋剂和抗生素进行根治性的治疗,否则很容易造成疾病加重,甚至诱发胃癌。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注意要分餐制,特别是和家里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这样能够杜绝对家人的传染。
语音时长 01:11

2021-04-19

97674次收听

怎样自查幽门螺杆菌
在家里无法进行幽门螺旋杆菌自查,我们可通过一些症状来发现它,比如可能会出现胃口差和饭量小,也可能会出现胃疼和口臭。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害有哪些
感染幽门螺杆菌以后不仅会对肠道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引起口臭、慢性胃炎等病症,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胃癌,造成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并发症有哪些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并发症有很多,如胃炎、消化道溃疡,严重的还可能演变成胃癌。1、会演变为萎缩或者肠化异型增生,甚至发展成早期的胃癌,没有及时地发现甚至会演变为胃癌晚期。2、形成消化道的消化性溃疡。3、形成慢性的、非萎缩性的胃炎等并发症。所以如果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建议到专科医院完善胃镜的检查,明确胃部病变。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分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碳13的呼气实验,明确患者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是否有活动性。第二种是通过抽血化验来明确患者有没有曾经感染过或者是现在正在感染的幽门螺旋杆菌。通过这两种的检测,就能够明确是否存在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
语音时长 01:52

2020-02-14

49674次收听

幽门螺杆菌检测数值高怎么办
对于幽门螺杆菌检测数值高的患者来说,需要注意饮食调理,还要应用抗菌药物、益生菌类药物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胃黏膜中,是导致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