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肌受损能恢复吗
发布时间:2021-05-0869719次收听
语音内容:
大部分儿童受损的心肌是能够恢复的,但是仅限于轻微的心肌损伤,造成儿童心肌受损的原因多数是由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当儿童受到肠道病毒的感染以后,除了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外,往往会造成心肌细胞受损,从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
儿童发生心肌炎以后,会出现心慌、胸闷、面色苍白甚至引起血压下降。这时可以给儿童及时营养心肌治疗,比如可以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
病毒感染被控制以后,再加上营养心肌细胞的药物进行干预,心肌受损会慢慢有所恢复。经过医院系统治疗后,儿童受损的心肌细胞是能恢复的,切记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心肌细胞恢复的情况才会越好。
语音内容:
大部分儿童受损的心肌是能够恢复的,但是仅限于轻微的心肌损伤,造成儿童心肌受损的原因多数是由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当儿童受到肠道病毒的感染以后,除了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外,往往会造成心肌细胞受损,从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
儿童发生心肌炎以后,会出现心慌、胸闷、面色苍白甚至引起血压下降。这时可以给儿童及时营养心肌治疗,比如可以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
病毒感染被控制以后,再加上营养心肌细胞的药物进行干预,心肌受损会慢慢有所恢复。经过医院系统治疗后,儿童受损的心肌细胞是能恢复的,切记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心肌细胞恢复的情况才会越好。
相关推荐
心肌酶可以查出哪些病
心肌酶是指的一组用来检测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的时候释放入血的一组酶。心肌梗死的时候因为心肌细胞坏死了,心肌细胞内的一些物质就释放到血液里面了,这些酶在血液里面就会出现升高,出现一个动态的变化。检测心肌酶就可以来帮助诊断有没有发生心肌梗死,来评估心肌梗死的面积,来反映治疗的疗效。像急性心肌梗死以后,做了溶栓,溶栓是不是再通了,就可以通过心肌酶检测来反映。一般临床上检测的心肌酶,包括像肌酐蛋白,肌酐蛋白是肌肉组织里面收缩的调节蛋白,而心肌的肌酐蛋白仅存在心肌组织中,所以它的特异性非常的高。临床上检测的肌酐蛋白,就包括肌酐蛋白T和肌酐蛋白I,这两种的特异性都非常的好。如果心肌肌酐蛋白显著升高,这种情况在胸疼的时候,如果就是检测心肌肌酐蛋白升高,就可以帮助早期来诊断心肌梗死。另外,也可以通过升高的幅度、升高峰值的时间,来帮助了解是不是自溶或者溶栓治疗是不是再通了。另外来反映梗塞面积的大小,也反映治疗的效果。另外一种心肌酶就是肌酸激酶,肌酸激酶的同工酶就是CKMB,主要含在心肌组织里面,所以它也是心肌梗死诊断、疗效判断、溶栓是否在通,梗塞面积大小检测一种很重要的酶。心肌酶的升高,除了在心肌梗死可以见到,也可以见于像心肌炎、心包炎也可以出现轻度的升高。所以心肌酶是在心肌梗死,包括心肌炎诊断里面很重要的一种检验的酶学指标。
乳酸脱氢酶是什么
乳酸脱氢酶也是常检验的一个生化标志物。乳酸脱氢酶广泛的存在于人体的组织细胞里面,所以如果存在一些组织系统的细胞的损伤或者疾病的时候,乳酸脱氢酶往往会出现在血液中检测出来的水平的升高。乳酸脱氢酶在以前也把它作为心肌酶谱中的一个酶,乳酸脱氢酶在心肌梗死的时候,心肌破裂过后,心肌细胞破了过后,也可以释放到血里面出现乳酸脱氢酶的升高。但是乳酸脱氢酶在心肌梗死的时候,第一个它升高的时间比较晚,一般10~12小时才出现升高。另外一个,它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往往持续10~12天,所以在以前没有像肌酐蛋白这种比较特异的心肌酶和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心肌酶的时候,如果病人发生症状来的时候,已经时间比较晚,就像已经来的时候可能已经过了三五天了,这时候查的肌酸激酶已经降到正常了。这种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来反映是不是存在着,发生过这种急性的心肌梗死,因为这个酶在血液中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但是乳酸脱氢酶的特异性比较差,因为它在各个组织系统的细胞里都含有。所以它用于心肌梗死诊断的时候,它的特异性比较差,所以现在已经不是常用的一个指标,现在已经不把它作为心肌梗死常用的一个生化标志物。但是乳酸脱氢酶也可以辅助的用于其他系统的疾病的诊断,就像肝癌,就像消化系统的一些疾病,这种情况下也会出现乳酸脱氢酶的升高。所以乳酸脱氢酶要结合临床的其他情况来帮助诊断,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时候它的特异性比较差,不是常用的诊断心肌梗死的一个生化标志物。
心肌供血不足严重吗
心肌供血不足要根据临床的具体的情况来判断它的严重程度。心肌供血不足实际上可以讲在一些冠心病人当中,它属于冠心病的一个临床的表现,可以以胸闷、胸疼为主要的表现症状。当然也有一部分病人,它的供血不足可能表现的并不特异,会有一些气短跟活动相关的。但是如果是紧靠患者的临床的症状,比如说有胸闷的症状,或者是也看到了有一些心电图的非特异性的stt的改变,包括这种t波的低平或倒置。如果仅凭这一两点来说,就是说有心肌的供血不足是不准确的,或者是说不严谨的,像出现了这种心电图的非特异的表现。同时它有一些非特异的症状,要结合患者是否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比如说它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这些危险因素。如果是确实伴有了上述的一种或几种以上的危险因素又有这些症状,就应该进行确切的更进一步的冠状动脉的一个筛查评估。比如说在门诊可以作为功能动脉增强ct,看一下到底冠状动脉有没有斑块,有没有狭窄,而不能单纯的靠心电图来诊断。
心肌劳损心肌供血不足可以治愈吗
心肌劳损心脏供血不足,要看临床的具体情况。如果是冠心病引发的心脏的供血不足,经过积极的治疗,一部分的病人它的供血不足会得到改善。但是可以看到临床上很很大一部分的病人,它的心肌劳损或者是心脏供血不足的诊断是不准确的,往往都是通过一个心电图的报告来进行诊断。比如说在心电图上看到了一些st段的这种轻微的下移,或者是伴有了t波的低频或倒置在一些导联上,就认为心电图的表现使心脏、心肌劳损。但是会发现这一部分的病人,如果再做进一步的确切的检查。比如说肌核素,或者是冠状动脉的增强、ct或者是冠脉造影,有一部分的病人是完全正常的,这一部分的病人本身就不存在问题,说也不存在治愈的情况,但是它的心电图确实和正常的还是有一点不一样的。当然如果是确实因为冠心病引发的这种缺血药的改变,通过一些药物治疗,必要的时候经过这种介入或者是外科搭桥手术的治疗。如果是把狭窄的部位解除了,心脏的供血得到改善,心电图可能会回到正常,也算是一种治愈。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有高血压,因为有高血压或者是心肌肥厚,心肌病本身就伴有这种心脏的心肌劳损一样的改变。这一部分可能它的心电图持续是这样的变化,就我从角度讲,也不能算是治愈。
心肌劳损能自愈吗
心肌劳损一般来说很难自愈。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心肌劳损在临床上实际上没有这种确切的讲法。劳损可能是以往的一个定义,而大多是通过心电图的表现来进行诊断的。比如说会看到心电图上st段的一个下移或者是伴有t波的低平或倒置。这种情况我就会说可能有心肌劳损。但是出现这种心电图的表现,在临床上可以建议几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说非特异的,它没有冠心病也没有心脏缺血,也没有其问题。第二个就是高血压长期的高血压控制不好,伴有了着实肥厚,会有这种表现。还有一部分病人是因为服用心肌病也可以出现表现。如果是高血压或肥厚心肌病引发的这种情况,往往它的这种改变是持续存在的,它并不能变为正常。还有一部分确实它是因为心脏缺血,冠心病引发的,经过积极的治疗,一部分的病人这种缺血样的心电图的改变会得到纠正,这是一些非特异性的变化,可能持续就是这种表现。这种情况本身也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也谈不上的这种自愈的问题。所以一旦发现了这种心电图,有这种阀芯逸的变化,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给病人做一些确切的冠状动脉的评估,比如说做一个冠状动脉增强ct。
02:23
什么是心肌病
心肌病指除了冠心病、心脏瓣膜病、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疾病之外的一类心肌病。心肌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心肌病主要包括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等,大多数可能由遗传性因素所导致,同时还包括限制性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性的右室心肌病。继发性心肌病包括饮酒10年以上所导致的酒精性心肌病。还有由于妊娠围产期导致的心肌病,不管原因如何,一旦发生心肌病,最终会引起心脏功能逐渐的下降,到终末期时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常规的强心利尿治疗,当发生晚期心功能急剧恶化的时候,要进行心脏移植治疗。
02:14
心肌病有哪些症状
发病年龄较小,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一定要尽早发现,尽早维护,尽早干预。心肌病是除了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以外的一类心肌病,心肌病主要由一些遗传因素所导致,原发性因素包括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继发性心肌病包括长期饮酒所导致的酒精性心肌病和妊娠所引起的围产期心肌病,最终会导致整个心腔的扩大和心肌功能的下降,针对心衰的治疗主要是用一些强心利尿药物逆转心肌重构,如果到终末期,心脏功能用药物仍然无法缓解,就要给患者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02:19
心肌病怎么引起的
心肌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的心肌病。原发性包括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和限制性心肌病,这类心肌病的原因通常不明,很多有家族遗传史,比如扩张性心肌病和肥厚性心肌病由家族遗传所导致,会造成心腔扩大,最终导致心脏功能的下降,对它的治疗方式也只能尽早发现,及时干预来降低心脏的负荷,包括强心利尿和逆转心肌重构的治疗,如果到晚期终末期,只能进行心脏移植。继发性心肌炎,可能由长期饮酒、妊娠期心脏负荷增加导致,这一类因素可以发现,也可以及时干预。
02:01
什么是扩张性心肌病
扩张性心肌病属于心肌病的一种,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心脏增大、扩张。扩张心肌病可能为家族遗传性或后天因素,包括病毒感染、过度的饮用酒精、药物等。早期没有特殊的症状,可能偶然在体检时发现,随着病程的延长或者发展,出现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最突出的体征为心脏增大。一旦临床发现不明原因的心脏增大,即可以高度怀疑扩张心肌病,主要依靠胸片检查、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来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