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偏低是什么意思

血液内科编辑 健康真相官
10次浏览

中性粒细胞偏低指血液中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成人通常<1.5×10⁹/L),可能由感染、药物、免疫疾病或骨髓问题引起,需结合其他指标和症状综合判断。

1. 感染因素

病毒性感染如流感、乙肝等常导致中性粒细胞暂时性降低,细菌感染如伤寒也可能引发。寄生虫感染如疟疾会消耗中性粒细胞。这类情况需治疗原发感染,病毒性感染可选用奥司他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细菌感染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2. 药物影响

化疗药物如顺铂、紫杉醇会直接抑制骨髓造血。抗生素如氯霉素、磺胺类药物可能引起骨髓抑制。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可能诱发粒细胞缺乏症。发现药物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

3. 血液系统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需通过骨髓穿刺确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能出现病态造血。急性白血病常伴随原始细胞增高。这些疾病需血液科专科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案。

4. 自身免疫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产生的抗中性粒细胞抗体会破坏细胞。类风湿关节炎可能伴发费尔蒂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可导致白细胞减少。治疗需控制原发病,常用糖皮质激素、羟氯喹等免疫调节剂。

5. 营养缺乏

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影响细胞成熟,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伴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缺铁也可能导致轻度降低。建议检测血清维生素水平,补充相应营养素,维生素B12可肌注500μg/日,叶酸口服5-10mg/日。

中性粒细胞偏低需要结合绝对值、百分比及其他血常规指标综合评估。当计数<0.5×10⁹/L或伴发热时需紧急处理,预防严重感染。建议完善外周血涂片、骨髓检查、自身抗体等检测明确病因。日常注意避免生冷食物、保持口腔卫生、远离感染源,定期监测血常规变化。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