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什么病,怎样引起的,注意什么

关键词: #中风
关键词: #中风
中风是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是主要诱因。预防需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急性发作需立即就医。
1. 中风的主要类型及发病机制
缺血性中风占80%以上,由血栓或栓塞阻塞脑动脉引起。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与高血压、动脉瘤破裂相关。脑细胞缺氧超过5分钟即发生不可逆损伤,致残率高达70%。
2. 六大高危致病因素
遗传因素:有中风家族史者风险增加30%。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气候骤变。生理因素涉及高血压(>140/90mmHg)、糖尿病(空腹血糖>7mmol/L)、高脂血症(LDL>3.4mmol/L)。病理因素含房颤、颈动脉斑块等。外伤如头部撞击可能诱发血管破裂。不良生活习惯中,每日吸烟>10支使风险提升50%。
3. 急性期识别与急救
FAST识别法:面部下垂、手臂无力、言语含糊,20分钟内送医可提高生存率30%。急救时保持患者侧卧位,清除口腔异物,记录发病时间。黄金救治窗为4.5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有效率可达40%。
4. 三级预防方案
一级预防:每日盐摄入<5g,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二级预防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50-100mg/日)、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20mg)。三级康复训练包括语言治疗(命名练习)、肢体功能训练(Bobath疗法)、吞咽训练(冰刺激)。
5. 日常管理要点
血压监测早晚各1次,保持<130/80mmHg。饮食采用地中海模式,每日蔬菜>500g,深海鱼每周3次。避免突然用力动作,排便使用坐便器。心理干预可降低复发风险,正念训练每周3次,每次30分钟。
中风防治需要全程管理,从危险因素控制到急性期救治、后期康复缺一不可。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糖尿病患者每3个月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建立健康档案,记录血压、血糖等关键指标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