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三种传播途径是什么

狂犬病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或舔舐破损皮肤黏膜三种途径传播。病毒存在于感染动物的唾液中,通过伤口或黏膜侵入人体神经系统。预防核心是及时清洗伤口、接种疫苗和避免接触可疑动物。
1 动物咬伤传播
狂犬病毒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患病动物咬伤。犬、猫、蝙蝠等感染动物在发病期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咬伤时病毒随唾液进入人体伤口。牙齿造成的深部伤口更易使病毒接触神经末梢。被不明健康状况的动物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并尽快就医评估是否需要接种疫苗。
2 抓伤传播
动物抓伤同样存在传播风险。锋利爪甲可能沾染带毒唾液,抓破皮肤后病毒经微小创口侵入。尤其当手部有倒刺或皲裂时,被动物舔舐也可能造成感染。处理动物抓伤需同样彻底清洗,观察动物10天内是否出现异常行为。高风险暴露需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疫苗。
3 黏膜暴露传播
病毒可通过眼结膜、口腔黏膜等部位感染。当带毒唾液飞溅到黏膜,或用手沾染唾液后揉眼睛都可能传播。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属于高危人群。职业暴露者应提前接种暴露前预防疫苗,工作时佩戴护目镜和口罩。普通人群应避免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
狂犬病致死率接近100%,但通过规范处置可完全预防。所有可疑暴露都应视为紧急医疗事件,伤口处理黄金时间是暴露后2小时内。我国采用"5针法"和"2-1-1"两种疫苗接种程序,严重暴露需联合使用免疫球蛋白。饲养宠物定期接种疫苗,不主动接触流浪动物是重要预防措施。任何未经免疫的温血动物都可能携带病毒,暴露后预防没有禁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