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断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主要通过临床症状结合血液检查确诊,典型表现为皮肤瘙痒伴胆汁酸升高。诊断需排除其他肝胆疾病,重点监测血清总胆汁酸(TBA)和肝功能指标。
1. 临床症状评估
ICP最突出的症状是妊娠中晚期出现的皮肤瘙痒,多始于手掌、脚掌,夜间加重,可能伴随黄疸。约20%患者出现轻度黄疸,尿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需警惕胆红素代谢异常。瘙痒程度与胆汁酸水平不一定相关,但持续加重需及时就医。
2. 实验室检查标准
血清总胆汁酸≥10μmol/L是核心诊断指标,通常伴随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胆汁酸≥40μmol/L提示重度ICP,需紧急处理。建议每周复查胆汁酸水平,动态监测GGT、胆红素等指标,排除病毒性肝炎、胆结石等疾病。
3. 影像学辅助诊断
超声检查用于排除胆道梗阻或胆囊病变,ICP患者通常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MRCP适用于疑难病例,可清晰显示胆管结构。胎心监护需从确诊开始每周2次,重度病例需每日监测,预防胎儿窘迫。
4. 鉴别诊断要点
需与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鉴别。病毒性肝炎常有发热、厌油症状,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妊娠期脂肪肝进展迅猛,多伴凝血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肝病可通过抗线粒体抗体(AMA)检测排除。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需结合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综合判断,确诊后需立即启动胎儿监护和药物干预。熊去氧胆酸(UDCA)是首选药物,剂量为10-15mg/kg/天,重度病例可联用S-腺苷蛋氨酸。分娩时机根据病情决定,轻度可等待至38-39周,重度需在37周前终止妊娠。严格遵循产科医生指导,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