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传播途径是唾液还是血液

关键词: #血液
关键词: #血液
狂犬病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唾液传播,血液传播风险极低。病毒存在于感染动物的神经组织和唾液中,通过咬伤或抓伤后唾液接触破损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预防核心是及时清洗伤口、接种疫苗和避免接触野生动物。
1. 唾液传播是主要途径
狂犬病毒在感染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复制后,会迁移到唾液腺大量繁殖。被发病期动物咬伤时,含有病毒的唾液通过伤口直接侵入人体。即使轻微抓伤或舔舐破损皮肤也可能造成感染。猫、狗、蝙蝠等常见传播源的唾液中病毒载量可达10^5-10^7感染单位/毫升。
2. 血液传播可能性分析
理论上输血或器官移植可能传播,但实际案例极少。病毒在血液中浓度仅为唾液的千分之一,且暴露空气后迅速失活。未发现通过蚊虫叮咬或健康皮肤接触血液传播的病例。处理动物尸体时仍需戴手套,防止唾液污染伤口。
3. 特殊传播方式
极少数报告显示可通过角膜移植传播,供体生前未被确诊狂犬病。哺乳期母亲感染后,婴儿通过母乳喂养感染的风险正在研究中。空气传播仅发生在蝙蝠洞穴等高病毒浓度密闭空间。
4. 暴露后处置方案
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碘伏消毒。立即接种狂犬疫苗,共需5针次分别在第0、3、7、14、28天注射。三级暴露需加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剂量按20IU/kg计算。观察肇事动物10天,如死亡需立即送检。
5. 高危人群防护建议
兽医、动物救助人员应提前接种3针预防疫苗。户外工作穿长袖衣物,避免接触不明健康状况的动物。被蝙蝠咬伤即使无伤口也需就医,其牙齿可能造成难以察觉的微小损伤。
狂犬病致死率接近100%,但通过规范处置可完全预防。任何可疑暴露后都应争分夺秒处理,疫苗接种无禁忌症。同时需加强宠物免疫,我国要求犬只免疫覆盖率持续达到70%以上才能有效阻断传播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