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乏力、血小板减少,严重时可出现出血倾向和多器官功能障碍。早期识别症状有助于及时干预,降低重症风险。
1. 发热是首发症状,体温常超过38℃,持续3-5天不退,可能伴有寒战。部分患者出现头痛、肌肉酸痛等类似流感的表现。这种发热与病毒感染直接相关,需通过血常规和病毒核酸检测明确病因。
2. 血小板减少表现为皮肤瘀点、鼻出血或牙龈出血,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⁹/L。血小板减少可能由病毒直接破坏或免疫介导的消耗引起,严重者需输注血小板悬液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3. 乏力与食欲减退常见,与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有关。患者可能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建议卧床休息并补充高蛋白饮食如鸡蛋、鱼肉,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促进铁吸收。
4. 重症患者可见消化道出血、血尿等出血倾向,提示凝血功能异常。此时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必要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合并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抽搐时,需警惕脑出血可能。
5. 多器官功能障碍多见于病程第2周,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血肌酐上升或血氧饱和度下降。这类患者需转入ICU进行呼吸支持、血液净化等综合治疗,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可能对部分病毒亚型有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具有渐进性特点,从初期发热到后期多系统受累需动态观察。任何出现持续高热合并出血倾向的患者,应立即就医完善登革热病毒、布尼亚病毒等血清学检测。日常预防重点在于防蚊灭蚊,野外活动时穿着长袖衣物并使用驱蚊剂,接触牲畜后彻底清洁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