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消化道出血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消化道任何部位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或血便,严重时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道肿瘤等,需根据出血部位和原因采取药物、内镜或手术治疗。
1. 遗传因素
部分消化道出血与遗传相关,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可导致反复消化道出血。血友病等凝血功能障碍疾病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补充凝血因子。
2. 环境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会损伤胃黏膜。酗酒可直接腐蚀消化道黏膜。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加重原有病变。改善生活方式,避免相关诱因是关键预防措施。
3. 生理因素
胃酸分泌过多可引发消化性溃疡。老年人血管脆性增加更易出血。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控制基础疾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能有效减少出血风险。
4. 外伤因素
吞食尖锐异物可能划伤消化道。剧烈呕吐引发的贲门黏膜撕裂也是常见原因。内镜检查或手术操作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出现相关病史需警惕出血可能。
5. 病理因素
消化性溃疡占上消化道出血的50%以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见于肝硬化患者。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结肠癌可能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痔疮、肛裂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
治疗方面,轻度出血可采用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静脉滴注,止血药物如血凝酶,必要时输血。内镜下治疗包括钛夹止血、硬化剂注射和电凝止血。手术治疗适用于大出血或肿瘤患者,常见术式有胃大部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等。
消化道出血是危及生命的急症,呕血或黑便应立即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同时纠正贫血、维持循环稳定。长期管理需控制基础疾病,避免诱因,定期随访内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