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感染是什么症状

传染科编辑 医语暖心
32次浏览

关键词: #病毒 #感染

埃博拉病毒感染早期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头痛肌肉酸痛,随后出现呕吐、腹泻及出血倾向,需立即就医隔离治疗。该病致死率高,早期识别对控制传播至关重要。

1. 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分为三个阶段。初期表现为流感样症状,体温迅速升至38.3℃以上,伴随严重乏力、咽喉痛和眼结膜充血。发病3-5天后进入消化系统症状期,频繁水样腹泻每日可达5升,呕吐物可能带血,约50%患者出现麻疹样皮疹。重症阶段可见黏膜出血、皮下瘀斑及内脏出血,部分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2. 病毒通过接触感染者体液传播,潜伏期2-21天。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被污染的血液、呕吐物、排泄物是主要感染途径。医护人员和殡葬人员属于高危人群,2014-2016年西非疫情中医护人员感染率高达8.7%。野生动物如果蝠、猩猩可能是天然宿主,食用丛林肉可能引发跨物种传播。

3. 临床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与实验室检测。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可在发病后3-10天检出病毒RNA,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适用于早期筛查。全血细胞计数常见淋巴细胞减少和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检查显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需与疟疾、伤寒、霍乱等发热伴出血疾病鉴别。

4. 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收缩压在90mmHg以上。止血治疗采用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重组人凝血因子VIIa对严重出血有效。实验性药物如单克隆抗体组合Inmazeb、靶向RNA聚合酶的Remdesivir可降低病死率。康复者血浆疗法需在发病早期使用。

5. 预防措施包括严格隔离患者,处理遗体时穿戴防护装备。接触者需每日监测体温21天,出现症状立即报告。疫区居民应避免接触野生动物,肉类彻底煮熟后食用。医务人员接种Ervebo疫苗可产生97.5%保护力,重点人群推荐每2年加强接种。

埃博拉病毒感染属于甲类传染病管理范畴,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确诊后2小时内需网络直报。任何疑似病例都应转入定点医院负压病房,个人防护须达到生物安全四级标准。公众发现相关症状切勿自行用药,立即联系当地疾控中心可显著提高生存率,接触史隐瞒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