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什么疾病

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类因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导致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的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两大类。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主要由遗传因素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则与病毒感染、药物使用、恶性肿瘤等因素相关。
1、遗传缺陷: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多由基因突变导致,常见类型包括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等。这类疾病通常在婴幼儿期发病,表现为反复严重感染,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治疗主要依赖免疫球蛋白替代疗法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2、病毒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病毒特异性攻击CD4+T淋巴细胞,造成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性下降。典型表现为持续发热、体重下降、机会性感染等,需通过HIV抗体检测确诊。
3、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他克莫司等药物可能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化疗药物、糖皮质激素等也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和淋巴细胞活性。这类免疫缺陷多为可逆性,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4、恶性肿瘤:
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可直接破坏免疫器官功能。肿瘤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会干扰正常免疫应答。临床表现为反复细菌、真菌感染,需通过骨髓穿刺、淋巴结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
5、营养不良: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维生素A/D缺乏等可导致免疫细胞生成减少和功能受损。儿童患者多见生长发育迟缓伴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改善营养状况后免疫功能多可逐渐恢复。
免疫缺陷患者需特别注意预防感染,保持均衡饮食并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生冷食物,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根据医生建议定期接种灭活疫苗,但需避免使用减毒活疫苗。适度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但需避免人群密集场所。出现持续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