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缝疙瘩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牙缝疙瘩可能由食物嵌塞、牙结石刺激、牙龈炎、牙周炎、智齿冠周炎等原因引起。
1、食物嵌塞:
牙齿邻接面不紧密或存在龋洞时,容易滞留食物残渣形成软垢。长期堆积会刺激牙龈乳头增生,表现为粉红色肉芽状突起。需使用牙线清洁邻面,必要时进行嵌体或全冠修复。
2、牙结石刺激:
矿化的菌斑沉积在牙颈部会压迫牙龈,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龈缘出现暗红色肿胀伴触碰出血,可能伴随口臭。建议每半年进行超声波洁治,日常使用巴氏刷牙法。
3、牙龈炎:
菌斑中的厌氧菌引发牙龈边缘炎症反应,常见于刷牙不到位区域。表现为牙龈充血水肿,探诊易出血。可通过氯己定含漱液控制菌群,配合龈上洁治消除刺激因素。
4、牙周炎:
炎症向深层发展会破坏牙周膜和牙槽骨,形成深达5毫米以上的牙周袋。伴随牙龈退缩、牙齿松动,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脓疱。需进行龈下刮治,严重者需翻瓣手术。
5、智齿冠周炎:
阻生智齿与龈瓣间形成盲袋,食物残渣堆积引发急性感染。表现为磨牙后区红肿热痛,可能放射至耳颞部。急性期需切开引流,炎症消退后建议拔除阻生齿。
日常应注意使用小头软毛牙刷配合牙间隙刷清洁,限制精制糖摄入。牙龈肿胀持续超过一周或伴随化脓时,需及时进行牙周探诊和X线检查。长期未治疗的牙周病变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风险,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专业口腔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