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什么传播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粪口传播、污染物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五种途径传播。
1、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皮肤疱疹液或黏膜分泌物传播。患者疱疹破溃后,病毒会附着在玩具、餐具等物品表面,健康儿童接触这些污染物后再触摸口鼻或眼睛时可能感染。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易通过密切接触造成传播链。
2、飞沫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颗粒,在1米范围内可通过呼吸道黏膜感染他人。该传播方式在空气流通差的密闭空间尤为显著,病毒在飞沫核中可存活数小时。
3、粪口传播:
患者粪便中可排出大量病毒,持续排毒时间可达4-8周。处理尿布后未彻底洗手,或接触被粪便污染的物体后进食,均可导致病毒经消化道感染。农村地区卫生条件较差时更易发生此类传播。
4、污染物传播:
病毒在潮湿环境下可存活数日,门把手、玩具、毛巾等物品被污染后成为传播媒介。肠道病毒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有抵抗力,常规消毒剂需足够浓度才能灭活。
5、母婴垂直传播:
孕妇感染柯萨奇病毒A16或肠道病毒71型时,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染给新生儿。此类传播可能引起新生儿重症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需特别警惕围产期感染。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重个人卫生习惯培养,饭前便后使用肥皂流水洗手至少20秒,避免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流行季节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保持居室通风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患儿衣物应煮沸消毒,排泄物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托幼机构需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治疗。适龄儿童可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预防重症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