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手足口病可通过保持卫生、对症用药、物理降温、饮食调理、隔离防护等方式治疗。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
手足口病患儿需加强个人卫生管理,使用流动清水和肥皂反复清洗双手,尤其饭前便后需彻底清洁。患儿衣物、玩具等物品需每日煮沸消毒或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避免病毒传播。家长接触患儿前后需规范洗手,患儿排泄物需用漂白粉覆盖处理。
口腔疱疹疼痛可遵医嘱使用开喉剑喷雾剂缓解症状,发热超过38.5℃时可服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合并细菌感染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颗粒,疱疹瘙痒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禁止自行使用抗病毒药物,所有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
患儿发热未达用药标准时,可采用温水擦浴颈部、腋窝等大血管流经部位辅助降温。保持室内温度25℃左右,穿着透气棉质衣物,避免包裹过厚影响散热。冰敷需用毛巾包裹后短时间使用,禁止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
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牛奶等,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口腔溃疡。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可饮用适量淡盐水预防脱水。恢复期逐步添加鸡蛋羹、土豆泥等软烂食物,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
发病期间需居家隔离2周,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患儿餐具、洗漱用品单独存放并使用后消毒,居室每日通风3次以上。托幼机构发生病例时需按要求停课,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10天。
手足口病患儿应保证充足休息,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每日监测体温和皮疹变化,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家庭需重点做好环境消毒,照顾者需注意自身防护。患儿痊愈后仍可能携带病毒,2个月内需继续加强卫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