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怎样治疗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治疗、静脉营养支持、手术治疗、并发症管理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早产、肠道缺血、细菌感染、喂养不当、免疫缺陷等原因引起。
1、禁食胃肠减压:
确诊后需立即停止经口喂养,通过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减少肠道内容物对病变肠壁的刺激。禁食时间通常为7-14天,待腹胀消失、大便隐血转阴后逐步恢复喂养。期间需密切监测腹部体征变化,预防肠穿孔发生。
2、抗生素治疗:
需采用广谱抗生素控制肠道感染,常用药物包括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甲硝唑等。抗生素疗程一般为10-14天,严重感染者需延长至21天。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炎症指标及药物血药浓度,避免二重感染。
3、静脉营养支持:
禁食期间需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提供全肠外营养,保证每日热量摄入不低于100kcal/kg。营养液需包含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及微量元素,维持正氮平衡。同时需监测血糖、电解质及肝功能,预防胆汁淤积等并发症。
4、手术治疗:
出现肠穿孔、腹膜炎或经保守治疗病情持续恶化时需手术干预。常见术式包括肠造瘘术、肠切除吻合术等。手术需尽量保留有生机的肠管,避免短肠综合征。术后需继续抗感染治疗,并延迟肠道喂养。
5、并发症管理:
需重点防治败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出现休克时需扩容补液,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血小板减少者需输注血小板,凝血功能障碍需补充凝血因子。严重病例需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患儿恢复喂养时应从稀释配方奶开始,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逐步增加奶量浓度。出院后需定期随访生长发育情况,监测有无肠狭窄、吸收不良等后遗症。母乳喂养可降低复发风险,母亲需保持均衡饮食。居家护理需注意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发现腹胀、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